晶泰控股此前预告的BD交易落地。
8月5日盘后,晶泰控股公告拿下DoveTree的AI制药合作订单,已获得5100万美元的首付款,并有望获得进一步付款4900万美元以及58.9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也就是说,这笔交易的总金额高达59.9亿美元。
晶泰控股称,此次合作创下“人工智能(AI)+机器人”新药研发领域订单规模的新纪录。
据悉,晶泰控股2024年6月才顶着“AI制药第一股”的名头登陆港交所,上市还不满一年,而自成立以来,公司就凭借着AI制药布局收获了腾讯、红杉、中国人寿等一众巨头的青睐。公司的客户更涵盖全球前20大生物技术与制药公司中的16家,包括辉瑞、强生、德国默克等等。
不过,或许是由于商业化时间较短,晶泰控股仍处于亏损状态。这家AI制药领域的明星公司究竟成色如何便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晶泰控股拿下60亿美元大单
8月6日,晶泰控股高开15%,盘中股价最高达8.1港元/股,收涨12.42%,报7.42港元/股,最新市值达298.1亿港元。
消息面上,8月5日盘后,晶泰控股公告称,公司已与DoveTree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将基于“AI+机器人”平台,为DoveTree在肿瘤、免疫、神经和代谢等疾病领域多个靶点开发小分子与抗体新药。DoveTree将获得全球范围内的独家开发与商业化权利。
公告显示,晶泰控股已经获得5100万美元的首付款,有权获得4900万美元的进一步付款,并有资格获得58.9亿美元的潜在监管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产品年度净销售额的潜在个位数百分比的特许权使用费。算下来,这笔交易的总金额高达59.9亿美元,约合430亿元人民币。
晶泰控股称,此次合作创下“人工智能(AI)+机器人”新药研发领域订单规模的新纪录。而随着这笔刷新行业纪录的巨额BD落地,更让人好奇的是,这位出手阔绰的买家,究竟是什么来头?
据悉,早在6月23日,晶泰控股就“预告”了此次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合作,据彼时的公告介绍,公司的交易对象DoveTree是由美国知名科学家、投资人Gregory Verdine创立,他创立或共同创立了超过10家生物科技公司,其中 Enanta Pharmaceuticals等5家企业已成功上市,由他主导开发的罗米地辛、帕立瑞韦和格卡瑞韦三款新药已获FDA批准上市。
Verdine目前担任投资机构Andreessen Horowitz(a16z)投资合伙人,他还曾出任Apple Tree Partners, Third Rock Ventures、毓承资本等生物医药领域的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合伙人。
实际上,晶泰控股此前就获得了不少知名药企的青睐,据年报披露,晶泰控股的客户和合作者涵盖全球前20大生物技术与制药公司中的16家。辉瑞、强生、德国默克、中石化集团上海研究院等均是公司的合作对象。
2024年5月晶泰控股还与礼来公司达成AI小分子新药方面的合作,预付款高达2.5亿美元。据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截至目前,晶泰控股已达成约40项对外授权许可交易,其中技术平台合作25起,占比超60%。
AI制药第一股
频获医药巨头青睐的晶泰控股究竟成色如何?
资料显示,晶泰控股是一家基于量子物理、以人工智能赋能和机器人驱动的创新型研发平台。
2015年,3位80后麻省理工博士后温书豪、马健、赖力鹏结伴回国,在深圳创办晶泰控股。2024年,晶泰控股成为首家通过18C特专科技规则登陆港交所的上市公司,同时,公司还顶着“AI制药第一股”的名头。
据悉,18C是2023年3月由港交所推出的上市规则,主要针对特专科技公司,对科技属性要求较高,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的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根据18C章规定,若企业在上市后达到年收入2.5亿港元的商业化门槛,即可申请摘除“P”标签,标志着其商业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2024年,晶泰控股年收入达2.66亿元人民币,成功过线,顺利摘“P”。
回顾历年业绩表现,晶泰控股的营收增速较快。2020-2023年的收入分别为3560万元、6280万元、1.33亿元、1.74亿元。
从收入结构来看,晶泰控股的业务主要包括药物发现解决方案以及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2024年,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收入为1.63亿元,同比增长87.8%,收入占比达61.09%,主要得益于中药及电解质机器人解决方案的增长,以及自动化化学合成服务的收入增加;药物发现解决方案收入为1.04亿元,同比增长18.2%,增速相对较慢,收入占比为38.91%。
按照目前的行业趋势以及晶泰控股的布局来看,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是公司未来押注的方向。目前晶泰控股的业务已经不局限于AI制药,还拓展至了材料科学、农业、消费品等领域。
2024年,晶泰控股与协鑫集团签署了高达10亿元的五年合作合同,共同开发多种新能源材料领域的AI大模型,优化钙钛矿等新能源新材料,推进产业升级。此外,公司还在山东联合寿光蔬菜集团推动AI种业研发,与方大炭素在碳材料领域达成合作,与微软中国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各路资本也十分看好晶泰控股,上市前,公司已经完成从Pre-A轮到D轮8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50亿元,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在全球所有人工智能赋能的药物研发公司中融资总额排名第一。其投资人囊括了中外顶级的风投和CVC,包括红杉、MiraeAsset、谷歌、腾讯及中国人寿等。
截至2024年末,腾讯旗下意像架构依然是晶泰控股的第一大外部股东,持有公司4.4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2.89%。中国人寿旗下国寿成达(上海)健康产业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持有2.36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6.9%。
以投资寻找增长点
需要注意的是,或许是由于商业化时间较短,晶泰控股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2021-2024年,公司的年内亏损分别为21.37亿元、14.39亿元、19.06亿元、15.14亿元,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2.71亿元、4.37亿元、5.22亿元、4.57亿元,4年累计亏损约16.87亿元。同期,公司的研发开支分别为2.12亿元、3.59亿元、4.81亿元、4.18亿元。
或许是为了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晶泰控股选择围绕AI制药主业,在投资上四面出击。
今年5月10日,晶泰控股刚宣布以2.5亿元人民币收购国内最大的远程心电图诊断服务商四维医学90%的股权。
对于此次收购,晶泰控股表示将整合四维医学的心电诊断数据与自身AI技术,打造智能远程诊断平台,构建“检测-诊断-治疗”闭环,并加速心血管药物研发。
6月12日,晶泰控股又公告完成对英国Liverpool ChiroChem的收购。LCC开发的PACE(Parallel Automated Chiral Engine)技术平台,结合了AI软件与自动化技术,能够在上百亿个分子的手性化学库中进行虚拟筛选目标分子,并在自动化设备的帮助下高效完成合成并投入实体测试。该平台的用户涵盖美国、欧洲及亚洲地区的跨国药企及专业生物技术公司。
此外,晶泰控股还入股了希格生科、默达生物、或然生物等多家生物科技公司,同时,这些公司多数与晶泰控股存在合作关系。例如,晶泰控股与默达生物合作开发的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H)的临床前候选药物已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孤儿药资格(ODD)和儿科罕见病药物资格(RPDD)认证。
值得一提的是,晶泰控股的现金十分充足,足以支撑公司四处投资。截至2024年末,公司现金及等价物、定期存款及理财产品合计达31.2亿元人民币。
同时,今年以来,晶泰控股已经进行两次配售,两次融资累计超过32亿港元。基于此,“荷枪实弹”的晶泰控股在斩获此次430亿大单的同时,也赢得了市场更多的期待。
股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