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道士塔》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道士塔》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道士塔》語文教案1
一、課文導入
(略)
二、研析課文
。ㄒ唬┱堃幻瑢W朗讀課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1,作者是怎樣描述這些塔的?
明確:塔呈圓形,狀近葫蘆,外敷白色。塔心豎一木樁。四周以黃泥塑成,基座壘以青磚。(請同學們看課本前的插圖,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幾座僧人圓寂塔,就是這個樣式。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屬于這種覆缽式的塔。)
2,請一位同學描述一下作者是怎么描寫和評價王道士的。
明確:我見過他的照片,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那個時代到處可以遇見的一個中國平民。罪人、小丑(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王圓箓相關的視頻資料。從照片上看,王道士非常瘦小,長的并不嚇人。)
。ǘ嗝襟w展示內容:王圓箓的相關資料)
。ò鍟和醯朗浚
(二)請同學們自讀二、三兩節(jié)。
1,找一找王道士在把持了莫高窟以后究竟都做了些什么事?
明確:粉刷壁畫,砸碎雕塑,出賣文物,上報官員。“罪人”、“小丑”,是作者對王道士的評價,經由他手,敦煌最珍貴的文化遺產,源源不斷地輸向國外,令人痛心。(板書:愚昧、無知)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同走近敦煌,去共同感動、領悟。(視頻資料播放“敦煌”記錄片,多媒體展示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相關文物圖片。)這樣珍貴的文獻卻被外國冒險家大批大批地運走,讓我們看一下歷史記錄。
。ǘ嗝襟w展示內容:外國列強對敦煌莫高窟文物的劫掠史。)
2,看到這樣的資料,我們能說些什么呢?
明確:正如作者講的.那樣:“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3,討論:這一切歸咎于誰)從這一系列事件來看,我們能夠把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錯全加在王道士身上嗎?
明確:不能,“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王道士只不過是整個事件的直接經手人,國寶是他盜賣出國門的,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從他等待官府整整七年卻無人問津的情況來看,他并不是真正的元兇巨惡。在那個中華民族飽受蹂躪的年代里,不要說把國寶盜賣給外國強盜,就是連國土和國寶一起送人又有什么稀奇!
4,那么,做一次歷史的審判。請同學們想一想,王道士應該對整個事件負全責嗎?你認為導致文獻流失的因素還有哪些?
5,當時中國官員有哪些過失?
(多媒體展示、老師補充:中國官員在面對莫高窟出土文物時的種種表現(xiàn)。)(板書:昏庸、無能)
6,討論:假如敦煌遺書全在中國,它還能剩下多少?
。ń處熝a充:歷史上中外人士對莫高窟遺址的破壞情況。)
7,請學生們看第三節(jié)的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作者在這里把他們稱為學者。請同學們發(fā)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你覺得他們是學者嗎?
明確:是。畢竟他們保存了大量的敦煌寶物,如果不是他們,那些經卷早已被毀了。而且他們是抱著研究的目的來的。無論他們是什么身份。但強盜的行徑就是強盜。無論他們帶來了什么后果,抱著什么樣的目的。(板書:冒險家卑鄙、無恥)
8,請學生結合以上三節(jié)內容談談作者的心境。
明確:在第一部分里,作者的心在隨著祖國的傷口流血;第二部分,作者面對愚昧無知的王道士發(fā)出了乞求般的吶喊:“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作者又不知道究竟自己能讓王道士等什么:在這一部分里,作者阻攔強盜們的運輸隊伍,但是卻不敢想象把寶物留在國內的結果會是什么,于是作者只能怒吼:“我好恨!”從這三部分里我們可以看出來,作者貫穿全文的是一種極其矛盾的心理,他的心境是極其蒼涼悲愴的。他想要保護國寶,想要喚醒王道士的無知,想要攔下強盜們的馱隊。卻最終無能為力,因為那時的中國是不允許
他那么做的。但是作為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的良知又無法使他的內心平靜下來。
。ㄈ┤嗤瑢W齊讀第四節(jié)。
敦煌的學者們忍辱負重幾十年,終于使我們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改寫了那句令人傷心的話:“敦煌在中國,但敦煌學卻在國外。”可我們的學者們卻沒有為此而感到輕松。為什么呢?
明確:因為敦煌在中國,只是敦煌這個地方在中國。敦煌所出土的大量國寶還流失在海外。雖然它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全世界人的財富,但是它首先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一個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屬于自己的土壤中才能真正的煥發(fā)出它的光彩!
(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
三、小結與思考
類似這樣的悲劇不止一次在華夏民族上演過,而今我們已經沒有必要再去強調誰是元兇,誰該對悲劇負責,因為這是歷史給我們留下的創(chuàng)傷。我只想請同學們結合中國歷史上外國列強劫掠中國文化遺產的罪惡史實,談談一切的悲劇過后中國到底還剩什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古老的華夏民族曾經傷痕累累,我們能讓它再添傷口,再次流血嗎?
《道士塔》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了解敦煌文化及其被侵略的歷史,培養(yǎng)愛國情感;
2、追問歷史,反思歷史,找出悲劇的根源;
3、體會余秋雨的情感;
4、品味余秋雨的寫作特色
自學方法:
1、課外了解敦煌文化及其被侵略的歷史;
2、精讀課文,找出悲劇的根源;
3、反復誦讀課文,找出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句子加以分析。
課時:1課時
一、看有關敦煌文化圖片和視頻,了解敦煌文化及其被侵略的歷史。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市東南,在鳴沙山東麓50多米高的崖壁上,洞窟層層排列。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樂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萬道,狀若千佛,感悟到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鑿建了第一個佛窟。以后經過歷代的修建,迄今保存有北涼至元代多種類型的洞窟700多個,壁畫50110平方米,彩塑2700余身。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畫為一體的文化藝術寶庫,內容涉及古代社會的藝術、歷史、經濟、文化、宗教、教學等領域,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藏經洞中有4至11世紀(西晉至宋代)的經、史、子、集各類文書和繪畫作品等四萬余件,漢文字寫本3萬件以上,另有少量刻印本。其中大部分后被外國盜寶者劫到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斯坦因拍攝洞窟壁畫,并利用王道士的無知,廉價騙購藏經洞出土敦煌寫本二十四箱、絹畫和絲織品等五箱。第三次探險(1913-1915)再次到敦煌,從王道士手中獲得五百七十余件敦煌寫本三次中亞探險所獲敦煌等地出土文物和文獻,主要入藏倫敦的英國博物館、英國圖書館和印度事務部圖書館,以及印度德里中亞古物博物館(今在新德里的印度國立博物館)。伯希和于1906年至1908年間深入敦煌莫高窟,對全部洞窟編號,并抄錄題記、攝制大量壁畫照片。因伯希和具有深厚漢學知識功底,能操漢語,并熟悉中國古典文獻,在取得王道土的同意后,將藏經洞中的遺物全部翻閱一遍,重點在于選取佛教大藏經未收的文獻、帶有題記的文獻和非漢語文獻,廉價騙購走大量的藏經洞文獻中的精品和為斯坦因所遺的絹畫、絲織品。這些收集品運到巴黎,寫本部分入藏法國國立圖書館東方寫本部,絹畫、絲織品等入藏集美博物館。
哀敦煌
圣地煌煌名萬方,于今始曉隱凄惶。
金光初幸得神助,寶窟應悲失眼盲。
梁有蛀蟲終會折,國無真宰自難強。
佛門千古傷心淚,灑向胡笳抱恨長。
二、追問歷史:誰是悲劇的制造者?他們對敦煌文物都做了些什么?
王道士:粉刷壁畫、砸碎雕像、廉賣經卷(破壞文物、出賣文物)
官僚、政府:送來送去、席子亂捆(充做禮物、棄置不顧)
外國學者:欺瞞哄騙、巧取豪奪
三、反思歷史:在作者看來,敦煌悲劇,該誰負責?
1、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王圓篆
幾千年的奴化教育造就卑微貧窮,愚昧無知的王道士,時代造就王道士,王道士是中國平民的代表,是貧弱民族的代表,腐敗無能又無為的官僚和政府將他推至悲劇的前臺。在那樣的時代,文物的毀損流失是必然,而文物在王道士手中毀損流失,是必然中的偶然。
2、官僚、政府?
冷漠麻木腐敗無能
3、外國學者?
假文化之名,行劫掠之實,實質是文化強盜
悲劇根源?
國家貧弱、政治黑暗、官場腐敗、百姓愚昧
歷史已然遠去,制造悲劇的人也已化為塵土,但歷史留下的恥辱還在,悲劇造成的遺憾還在,洗刷恥辱,彌補遺憾的`責任還在,現(xiàn)實中,誰在承擔責任?怎么承擔?
四、了解東北亞某國對我國的文化掠奪:
到處宣揚端午節(jié)是他們的,餃子是他們流傳下來的,針灸是他們發(fā)明的,長白山是他們的,中醫(yī)應為韓醫(yī),將中國的韓服據(jù)為已有,定為國服,還要申遺;韓國在歷史上擁有東北山東直至江蘇,;認為我們的甲骨文也是他們發(fā)明的,說西施和孔子是韓國人,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也是韓國的,還說他們的祖先檀宗是我們祖先大禹的老師,手把手的教大禹治水。
五、體會作者無法遏制的情感:
1、走進道士塔:憤怒、悲涼
2、進入歷史:心痛
3、面對文物流失:恨卻無可奈何
六、品讀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語言特點
合理的藝術想象、豐富的表現(xiàn)手法、充滿激情的語言復活歷史、抒發(fā)情感、引發(fā)共鳴,促成反思。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把祖國的河山、民族情感和華夏文化融為一體,透過他的散文,我們會看到隱含著的更深層次的文化意義,那就是華夏文化的精髓和內核——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被稱作“文化散文”,不僅僅因為他講述的是一段關乎文化的歷史;更因為在對這段歷史的關照中,他以文人的靈氣,鮮活生動地再現(xiàn)了歷史場景;他以學者的理智,深邃客觀地進行了思考追問;他以國人的血性,熾熱真摯地抒發(fā)了愛國情懷。
七、再讀余秋雨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當代學者、散文家,獲過“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稱號”,曾以散文集《文化苦旅》震動文壇,從此打出“學者散文”(或曰“文化散文”)的旗幟,其作品沉靜而具有文化底蘊,因而受到讀者喜愛。在藝術理論創(chuàng)作方面,他完成于1983年的專著《戲劇理論史稿》,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述世界各國自古代到現(xiàn)代的文化發(fā)展和戲劇思想的理論著作;1985年創(chuàng)作的《戲劇審美心理學》中國首部戲劇美學著作。這兩部專著均曾獲國家級獎勵。
八、課后練習:細細品味下列句子,體會作者的情感。
1、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
2、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于被官員大量糟賤的情景,我有時甚至狠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里!
3、“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
《道士塔》語文教案3
一.導入
我們祖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名勝古跡數(shù)不勝數(shù),有的展現(xiàn)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有的卻以美麗的自然風光展現(xiàn)于人們面前。
同學們知道敦煌,了解敦煌嗎?敦煌是一個神秘的地方,是一個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然而由于歷史上一時的“疏忽”,便鑄成了中國歷史的一大遺憾。祖國的燦爛文化遺產,被一車車、一隊隊載入了“異國他鄉(xiāng)”。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隨同作者一起走進莫高窟,感受敦煌文化的榮辱滄桑,找出造成“疏忽”的罪人。
二.教學目標
我們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了解敦煌文化滄桑史,了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特點,品味散文語言,體會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三.介紹作者
《道士塔》選自余秋雨的散文集《秋雨散文》,F(xiàn)在大家看到的.照片就是 余秋雨 先生。他是浙江余姚人,著名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和散文作家。他是20世紀90年代最受爭議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會廣泛爭議。從《文化苦旅》到《山居筆記》,從《文明的碎片》到《霜冷長河》,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蘊、人生意義及自然之美統(tǒng)合在一起,形塑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到了今天,他的《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又為我們勾勒出人類文化磅礴壯偉、堅韌延綿、脆弱細膩的不同面貌。
四.整體感知
下面給五分鐘給大家迅速瀏覽一下課文。本文有四個部分,思考一下各個部分各講了些什么,請同學起來回答。
第一部分:通過對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紹引出王道士和莫高窟的關系并用簡練的筆墨渲染出古代的悲。阂粋普通農民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
第二部分:敘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為,點出敦煌文物被盜的原因之一以及作者心中的歷史沉重感。
第三部分:寫王道士發(fā)現(xiàn)敦煌藏經洞的情況和他對藏經洞的處置情況。
。ㄟ@一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國寶大量流失的根源:舊中國的落后和統(tǒng)治者的腐敗。作者用確鑿的事實告訴我們必須正視這場中國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劇,惟有正視歷史,才能反思!字里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的悲憤和無奈之情。)
第四部分:寫這場悲劇的終結,作者堅信敦煌學在中國。
。ㄊ聦嵶C明,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也給專家們研究華夏文明史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但是中華民族站起來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輝煌仍然在中國,敦煌學仍然在中國。比之前三部分,這一部分雖然簡短,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復雜的,壓抑、悲痛和自豪的心情交織在一起!暗朗克弊鳛槊褡逦拿鞯膼u辱和衰敗的象征成為。但它足以警醒每一個中國人,絕不能重蹈覆轍。)
五.自主、合作、探究
了解了課文的大致內容后,我們進一步分析理解課文。
【《道士塔》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烏塔》語文教案04-03
烏塔語文教案11-09
小學語文教案《埃及的金字塔》04-03
《道士塔》讀書心得03-09
道士塔讀后感11-12
四年級語文《烏塔》的教案03-25
語文教學反思《烏塔》03-20
文化苦旅道士塔讀后感04-05
道士塔讀后感9篇04-15
道士塔讀后感8篇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