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出關》有感
知識與權勢——讀《出關》有感
譚靜
編者按:這是2013級漢語言文學基地班本科學生譚靜交給我的《魯迅導讀》的作業(yè),我覺得她下了功夫,認真讀書,有自己的見解,所以在我的公眾號上推送,以給其他學生一些啟示。推送的文章基本保持了原文風貌,我只加了"知識與權勢"的標題(原文題目為《讀<出關>有感》),對正文做了個別地方的修改。
《出關》當年的發(fā)表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魯迅自己在《<出關>的"關"》中說得很清楚(見《且界亭雜文末編》)。爭議和"左聯(lián)"及當時上海的知識群體有關系,也反映了那時知識分子與權勢之間的各種糾葛。魯迅否定了攻擊某一個人,也否定了這是自況。那么就告訴我們,這樣的理解是不得《出關》要領的。
譚靜同學從知識與權勢的關系角度,發(fā)現(xiàn)了魯迅反思落后社會運行的密碼。魯迅的反思是一個現(xiàn)代人的反思。我們現(xiàn)在求知的人或許都知道,然而就是無力抗拒權勢,甚至連寫文字的勇氣都沒有。魯迅思想遺產要繼承下去,在當代社會有些難度,甚至對文學院的學生也是如此,然而一旦學生醒悟了,他們就會自覺進入魯迅思想,并深深感到魯迅于現(xiàn)代人及其社會的重大意義。
《出關》是魯迅《故事新編》里的一個故事,寫于1935年12月。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可以很輕松地讀出魯迅是通過改寫這個歷史故事在諷刺一些社會現(xiàn)象,感覺還蠻有意思的。而決定寫這個故事是因為魯迅通過老子的視角把中國歷代人民眼中的大圣人孔子,塑造成一個看似知書達禮、理悟性高,卻追求官位、背地里還會玩花樣的俗人。這讓我不禁想到中學歷史書里面寫魯迅是反孔教的新文化運動健將之一,又想到蔣老師在上課時說魯迅的國學素養(yǎng)是很高的,魯迅并不是反所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魯迅是基于當時中國的社會背景因素才勸告青年少讀中國書。后來,我又讀了幾遍《出關》,越讀越感覺《出關》通篇都在講"知識"與"權勢"兩個詞。那么,魯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究竟是什么態(tài)度呢?魯迅想在《出關》中表達"知識"與"權勢"的什么關系?
首先解決第一個問題:魯迅對孔子的態(tài)度。其實這個問題在上過蔣老師的課后再聯(lián)系自己以前對魯迅的一點了解,就已經知道魯迅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持揚棄態(tài)度的,特別是當時中國大部分人國學素養(yǎng)好而外國知識卻欠缺、國家還處在亡國滅種的危機的情況下,魯迅更是認為中國大眾多了解外國、少學些國學比較重要,所以對孔子的態(tài)度要客觀,不能盲目更隨崇拜。不過我覺得雖然大概知道是這樣,但可以通過閱讀魯迅本人的文章,更直觀、更深入地了解魯迅對孔子的看法。
在《出關》里面比較重要的出場人物有四個:老子、庚桑楚、孔子和關尹喜?鬃拥男蜗箝_頭就說了,是一個看似知書達禮、理悟性高,卻追求官位、背地里還會玩花樣的俗人,這是顛覆了孔子這個文化名人的形象的;老子呢,《史記》里他是看出周衰于是離開周的有遠見之人,在《出關》里他則是心中有大道,然而對現(xiàn)實很多事情卻無能為力的人,他離開不是看出周衰,而是因為他明白"硬的早掉,軟的卻在",所以為了不和孔子迎面干上,他不做"牙齒"做"舌頭",決定早早離開這是非之地,然而偷跑卻被關尹喜發(fā)現(xiàn),被強拉去講課著書。老子的無為之道,看似他不愿意"為",其實就他那"呆木頭"的性格,也有點難"為"的意思,所以他即使心里不舒服,還是得著書。庚桑楚這個人物的設置感覺除了讓他引出老子對孔子的看法外,就是為了和孔子做對比的,庚桑楚的學識、悟性均不如孔子,為人沒有孔子那么沉穩(wěn)、守禮,而是有點莽撞、不耐心,但他是老子的忠實追隨者,孔子要"上朝廷",庚桑楚卻是要和老子走"流沙"的。關尹喜呢,《史記》里他是讓老子出關前寫下《道德經》識才識寶之士,而在《出關》里,他表面上重視老子,讓老子講課著書,實際卻有壓榨讀書人的知識財富的意味在里面,賬房先生都說 "交卸了的關官"和"還沒有做關官的隱士"才會看內容價值高卻艱澀難懂的《道德經》。魯迅特地指出這兩種身份的人才看《道德經》,暗示正當值的關官也就是關尹喜是不看的,所以關尹喜并不是歷史上賞識老子和《道德經》的人,他只是想如壓榨百姓的民脂民膏一樣,壓榨老子的學問價值而已,所以結尾他把《道德經》放在堆著充公的鹽、胡椒、布等東西的架子上。這四個人物形象里都有著現(xiàn)實的人的影子,是實實在在的俗人,而不是讓人尊敬的歷史名人。這讓我想到我為了了解魯迅對國學看法而借的《魯迅國學文選》里的一篇文章——《古人并不純厚》,這篇文章發(fā)表于1934年4月26日,與《出關》的寫作時間也就隔了一年多的時間,在這篇文章里,魯迅認為古今人心的好壞,是很難比較的,今人認為古人比較純厚,是后人特別是后來的權勢者經過挑選古人的作品文字后,選擇性地讓今人看見,今人才覺得古人純厚的。那么《出關》把這些個歷史上評價比較高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那么像俗人,是有讓讀者破除個人崇拜的原因吧。
接下來是第二個問題:魯迅想在《出關》表達"知識"與"權勢"的什么關系?在看《出關》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老子向學問多的孔子解惑時,用了好理解的白話文,而向關尹喜這種學問較低的權勢者及其學問更低的部下講課時,用了晦澀深奧的文言文。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我想了很久也不明白,只能把《出關》拆解成孔子和老子的交集與關尹喜和老子的交集上下兩部分來分析,看看是否有結論。
上半部分是孔子兩次拜訪老子,孔子和老子面對面時說的話與《莊子?夫六經,先王之際也》里孔子和老子面對面時的對話差不多,只是前者為白話文,后者為文言文而已:孔子疑惑自己精通六經卻沒有主子用他,于是向老子問"道",老子說萬物自有變化規(guī)律,要順道而行,孔子三個月后再次拜訪老子,對老子說自己想通了,只有當自己要處在變化之中感受變化時,自己才能去教化別人。從這段對話我們可以知道,孔子代表的是熱衷走權勢道路的文人之流,希望通過政途教化他人,而老子代表不慕權勢不入世的文人之流;在孔子第二次離開后,便與《莊子?夫六經,先王之際也》里描述的不同了,老子在孔子不在的時候對庚桑楚說孔子是要"上朝堂"的,而老子自己是要走"流沙"的,兩個人不是同路人,而孔子已經知道如何得道了,不需要老子了,老子卻知道孔子的底細,所以老子認為孔子不但不會再叫老子先生,還會在背地里對老子玩花樣。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孔子悟道之后是否會做出背后對恩師老子玩花樣的事,是老子推測的,并不是孔子真的做了的,所以這一段可以理解為走權勢道路的文人之流對可能會而不是一定會對付不走權勢道路的文人之流。沒有權勢的老子認為自己不能硬碰硬,否則會像牙齒一樣掉落,所以自己應當遠離這是非之地,代表著走兩種道路的文人之流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下半部分是老子想偷偷翻墻出關,卻被關尹喜發(fā)現(xiàn),被關尹喜的手下野蠻地帶到關上大廳,于是老子不得不給關尹喜那一幫代表權勢的人講學著書。這一段對老子沒有走直通關口的大道而是想偷偷翻墻出關的奇怪行為有了解釋,因為見多識廣有遠見的老子預料到自己會被權勢之流控制行動,會被權勢之流壓迫講學著書,直到自己一肚子學問被壓榨了才能出關。這有種"知識"是被"權勢"操控、"知識"要為"權勢"服務的意思在里面。而老子是最先被探子發(fā)現(xiàn)了,這里有種"知識"是被"權勢"監(jiān)視的意味。老子交稿離開后,關尹喜等權勢之流聚在一起看"戰(zhàn)利品"《道德經》,毫無尊重地肆意談論老子,甚至關尹喜還笑著說了自己對老子私生活的臆測,他們還商量著等老子知道流沙的苦乖乖回關之后,怎樣再次讓老子著書。從這里可以看出,權勢者表面尊重學者,實際認為自己可以拿捏學者,可以壓榨學者的知識財富。
所以我想老子之所以對關尹喜等權勢之流說難懂的文言文,是因為他知道關尹喜等人對他的不尊重與壓榨,而老子對孔子說易懂的白話文,是因為他那時候還覺得孔子是個好的(以我目前的智力只能解釋成這樣了,雖然還是覺得這答案有點膚淺)。
不過通過上面的分析,魯迅想在《出關》表達"知識"與"權勢"的關系就比較清晰了:熱衷走權勢道路的文人之流在沒走權勢道路之前對不走這條道的學者是尊敬有禮的,但一旦走上權勢之路后,有可能背地里會對不走這條道的學者玩花樣;而學者只有知識沒有權勢,沒辦法奈何權勢者,反而要受權勢者的監(jiān)視、操控與壓榨;知識很難獨立,要受權勢的左右,學者要么遠離是非之地,要么只能隨波逐流。
為了讀懂《出關》我翻了不少書,其實在沒找資料之前我對庚桑楚、關尹喜是沒什么印象的,對老子的印象也就是他寫了本《道德經》并且是道家代表而已,所以托《出關》的福,惡補了點關于國學的知識,收獲還是挺大的。在分析《出關》的時候,也明顯感覺到魯迅構思的精巧之處,更佩服也更喜歡魯迅了呢。
【讀《出關》有感】相關文章:
讀竊讀記有感01-11
讀《竊讀記》有感12-30
讀《讀庫1601》有感08-18
讀《讀大學究竟讀什么》有感08-23
[熱門]讀《竊讀記》有感07-04
讀《讀者》有感02-17
讀格局有感02-16
讀《守株待兔》有感02-19
讀《詩經》有感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