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爱爱,欧美日韩一级大片,极品久久久久久,色黄网站,38激情网,日韩成人资源,日韩一级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八年級數學教案>八年級數學教案

八年級數學教案

時間:2022-08-27 03:51:22 八年級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有關八年級數學教案模板七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數學教案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八年級數學教案模板七篇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

  1.旋轉的定義.2.旋轉的基本性質.

  二、能力訓練要求:

  1.通過具體實例認識旋轉,理解旋轉的基本涵義.

  2.探索旋轉的基本性質,理解旋轉前后兩個圖形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對應點與旋轉中心的連線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質.

  三、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1.經歷對生活中與旋轉現(xiàn)象有關的圖形進行觀察、分析、欣賞以及動手操作、畫圖等過程,掌握有關畫圖的操作技能,發(fā)展初步的審美能力,增強對圖形欣賞的意識.

  2.通過學習使學生能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有關問題,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數學觀.

  教學重點:旋轉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探索旋轉的基本性質.

  教學方法:

  1、遵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原則,在為學生創(chuàng)造大量實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交流、討論、歸納、學習。

  2、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巧設情景問題,引入課題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以下情景(出示圖示:鐘表、汽車方向盤、轆轤或電腦演示:鐘表指針的轉動、汽車方向盤的轉動、轆轤打水的情景). (1)上面情景中的轉動現(xiàn)象,有什么共同特征?(2)鐘表的指針、鐘擺在轉動過程中,其形狀、大小、位置是否發(fā)生改變?汽車方向盤的轉動呢?

  1.在這些轉動的現(xiàn)象中,它們都是繞著一個點轉動的.

  2.每個物體的轉動都是向同一個方向轉動.

  3.鐘表的指針、鐘擺在轉動過程中,它的形狀、大小沒有變化,只是它的位置有所改變.

  4.汽車的方向盤在轉動過程中,同樣它的形狀、大小沒有改變,方向盤上的每點的位置所變化.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我們把這樣的轉動叫旋轉(circumrotate),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討生活中的旋轉.

  二.講授新課

  在數學中,如何定義旋轉呢?在平面內,將一個圖形繞著一個定點沿某個方向轉動一個角度,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旋轉(circumrotate).這個定點稱為旋轉中心,轉動的角稱為旋轉角.注意:“將一個圖形繞一個定點沿某個方向轉動一個角度”意味著圖形上的每個點同時都按相同的方式轉動相同的角度.在物體繞著一個定點轉動時,它的形狀和大小不變.因此,旋轉具有不改變圖形的大小和形狀的特征.

  議一議:(課本67頁)答:(1)旋轉中心是O點,旋轉角是∠AOD.旋轉角還可以是∠BOE.

  (2)四邊形AOBC繞O點旋轉到四邊形DOEF的.位置.這時點A旋轉到點D的位置,點B旋轉到點E的位置.

  (3)可以把OA看作鐘表的指針,它OA的位置旋轉到OD的位置,指針的長短、形狀沒有變化,所以OA與OD是相等的.同樣,線段OB與OE是相等的.

  (4)因為四邊形AOBC繞O點旋轉到四邊形DOEF的位置,在旋轉的過程中,圖形上的每個點同時都按相同的方向旋轉相同的角度,所以∠AOD與∠BOE是相等的.

  (4)也可以這樣理解:因為四邊形AOBC繞O點旋轉到四邊形DOEF的位置,所以∠AOB與∠DOE是相等的,又因為∠BOD是公共角,所以,∠AOD與∠BOE是相等的.

  看上圖,四邊形DOEF是由四邊形AOBC繞O點旋轉得到的,經過旋轉,點A移動到點D的位置,點B移動到點E的位置,點C移動到點F的位置,則點A與點D、點B與點E、點C與點F就是對應點.從剛才大家得出的結論中,能否總結出旋轉的性質呢?

  答:因為O是旋轉中心,點A與點D是對應點,點B與點E是對應點,且OA=OD,OB=OE,所以可以知道:對應點與旋轉中心所連的線段的長度是相等的.

  因為點A與點D、點B與點E是對應點,且∠AOD=∠BOE,所以由此可以知道:對應點與旋轉中心的連線所成的角是互相相等的.

  由此我們得到了旋轉的基本性質:經過旋轉,圖形上的每一點都繞旋轉中心沿相同方向轉動了相同的角度.任意一對對應點與旋轉中心的連線所成的角都是旋轉角,旋轉角彼此相等.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

  [例1](課本68頁例1)

 。蹘熒参觯萁浹菔(鐘表實物或教具)可以知道,分針是繞著表面盤的中心位置,即鐘表的軸心旋轉的,它旋轉一周時的度數是360°,一周需要60分,因此每分鐘分針所轉過的度數是6°,這樣20分時,分針逆轉的角度即可求出.

  解:(見課本68頁)

  書上68頁做一做

  三.課堂練習

  課本P69隨堂練習.

  1.解:旋轉5次得到,旋轉的角度分別等于60°、120°、180°、240°、300°.

  四.課時小結

  五.課后作業(yè):課本P69習題3.4 1、2、3.

  六.活動與探究

  1.分析圖中的旋轉現(xiàn)象.過程:讓學生畫圖、找規(guī)律,也可讓他們通過剪切,找到旋轉規(guī)律.

  結果:旋轉現(xiàn)象為:

  整個圖形可以看做是圖形的八分之一(一組大小不等的三個“角”)繞中心位置,按照同一方向連續(xù)旋轉45°、90°、135°、180°、225°、270°、315°前后的圖形共同組成的.

  整個圖形也可以看做是圖形的四分之一(兩組相鄰的“角”)繞中心位置連續(xù)旋轉90°、180°、270°前后的圖形共同組成的.

  整個圖形還可以看做是圖形的二分之一(四組相鄰的“角”)繞中心位置旋轉180°前后的圖形共同組成的.

  2.圖中是否存在這樣的兩個三角形,其中一個是另一個通過旋轉得到的?

  過程:同樣讓學生在畫圖過程中體會圖形中每個三角形之間的關系;或讓學生仔細觀察圖形,分析圖形,找出關系.

  結果:圖中存在這樣的三角形,其中一個是另一個通過旋轉得到的.

  整個圖形可以看做圖形的四分之一(一組“樓梯”)繞中心連續(xù)旋轉90°、180°、 270°.前后的圖形共同組成的.

  整個圖形也可以看做圖形的二分之一(兩組“樓梯”)繞中心位置旋轉180°前后的圖形共同組成的.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仍然是圖形的基本變換。借助多媒體教學直觀生動形象。學生一般都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也在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極差的定義,知道極差是用來反映數據波動范圍的一個量.

  2、會求一組數據的極差.

  二、重點、難點和難點的突破方法

  1、重點:會求一組數據的極差.

  2、難點:本節(jié)課內容較容易接受,不存在難點.

  三、課堂引入:

  下表顯示的是上海20xx年2月下旬和20xx年同期的每日最高氣溫,如何對這兩段時間的氣溫進行比較呢?

  從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比較兩段時間氣溫的高低,求平均氣溫是一種常用的方法.

  經計算可以看出,對于2月下旬的這段時間而言,20xx年和20xx年上海地區(qū)的平均氣溫相等,都是12度.

  這是不是說,兩個時段的氣溫情況沒有什么差異呢?

  根據兩段時間的氣溫情況可繪成的`折線圖.

  觀察一下,它們有區(qū)別嗎?說說你觀察得到的結果.

  用一組數據中的最大值減去最小值所得到的差來反映這組數據的變化范圍.用這種方法得到的差稱為極差(range).

  四、例習題分析

  本節(jié)課在教材中沒有相應的例題,教材P152習題分析

  問題1可由極差計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較大,結合本題背景可以說明該村貧富差距較大.問題2涉及前一個學期統(tǒng)計知識首先應回憶復習已學知識.問題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3

  一、學生起點分析

  通過前一章《勾股定理》的學習,學生已經明白什么是勾股數,但也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的邊長都是勾股數,甚至有些直角三角形的邊長連有理數都不是,例如:①腰長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邊長不是有理數,②兩條直角邊分別為1,2的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不是有理數,這為引入“新數”奠定了必要性.

  二、教學任務分析

  《數不夠用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第二章《實數》的第一節(jié). 本節(jié)內容安排了2個課時完成,第1課時讓學生感受無理數的存在,初步建立無理數的印象,結合勾股定理知識,會根據要求畫線段;第2課時借助計算器感受無理數是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會判斷一個數是無理數.本課是第1課時,學生將在具體的實例中,通過操作、估算、分析等活動,感受無理數的客觀存在性和引入的必要性,并能判斷一個數是不是有理數.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偻ㄟ^拼圖活動,讓學生感受客觀世界中無理數的存在;

  ②能判斷三角形的某邊長是否為無理數;

 、蹖W生親自動手做拼圖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苣苷_地進行判斷某些數是否為有理數,加深對有理數和無理數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jié)課設計了6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置疑;第二環(huán)節(jié):課題引入;第三環(huán)節(jié):獲取新知;第四環(huán)節(jié):應用與鞏固;第五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第六環(huán)節(jié):作業(yè)布置.

  第一環(huán)節(jié):質疑

  內容:【想一想】

  ⑴一個整數的平方一定是整數嗎?

  ⑵一個分數的平方一定是分數嗎?

  目的:作必要的知識回顧,為第二環(huán)節(jié)埋下伏筆,便于后續(xù)問題的說理.

  效果:為后續(xù)環(huán)節(jié)的進行起了很好的鋪墊的作用

  第二環(huán)節(jié):課題引入

  內容:1.【算一算】

  已知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長分別為1和2,算一算斜邊長 的平方 ,并提出問題: 是整數(或分數)嗎?

  2.【剪剪拼拼】

  把邊長為1的兩個小正方形通過剪、拼,設法拼成一個大正方形,你會嗎?

  目的:選取客觀存在的“無理數“實例,讓學生深刻感受“數不夠用了”.

  效果:巧設問題背景,順利引入本節(jié)課題.

  第三環(huán)節(jié):獲取新知

  內容:【議一議】→【釋一釋】→【憶一憶】→【找一找】

  【議一議】: 已知 ,請問:① 可能是整數嗎?② 可能是分數嗎?

  【釋一釋】:釋1.滿足 的 為什么不是整數?

  釋2.滿足 的 為什么不是分數?

  【憶一憶】:讓學生回顧“有理數”概念,既然 不是整數也不是分數,那么 一定不是有理數,這表明:有理數不夠用了,為“新數”(無理數)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找一找】:在下列正方形網格中,先找出長度為有理數的線段,再找出長度不是有理數的線段

  目的:創(chuàng)設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新數”(無理數)的存在,從而激發(fā)學習新知的興趣

  效果:學生感受到無理數產生的過程,確定存在一種數與以往學過的數不同,產生了學習新數的必要性.

  第四環(huán)節(jié):應用與鞏固

  內容:【畫一畫1】→【畫一畫2】→【仿一仿】→【賽一賽】

  【畫一畫1】:在右1的正方形網格中,畫出兩條線段:

  1.長度是有理數的線段

  2.長度不是有理數的線段

  【畫一畫2】:在右2的正方形網格中畫出四個三角形 (右1)

  2.三邊長都是有理數

  2.只有兩邊長是有理數

  3.只有一邊長是有理數

  4.三邊長都不是有理數

  【仿一仿】:例:在數軸上表示滿足 的

  解: (右2)

  仿:在數軸上表示滿足 的

  【賽一賽】:右3是由五個單位正方形組成的紙片,請你把

  它剪成三塊,然后拼成一個正方形,你會嗎?試試看! (右3)

  目的:進一步感受“新數”的存在,而且能把“新數”表示在數軸上

  效果:加深了對“新知”的理解,鞏固了本課所學知識.

  第五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

  內容:

  1.通過本課學習,感受有理數又不夠用了, 請問你有什么收獲與體會?

  2.客觀世界中,的確存在不是有理數的數,你能列舉幾個嗎?

  3.除了本課所認識的非有理數的數以外,你還能找到嗎?

  目的:引導學生自己小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要點及數學方法,使知識系統(tǒng)化.

  效果:學生總結、相互補充,學會進行概括總結.

  第六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

  習題2.1

  六、教學設計反思

 。ㄒ唬┥钍菙祵W的源泉,興趣是學習的動力

  大量事實都證明一點,與生活貼得越近的東西最容易引起學習者的濃厚興趣,才能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才可能是主動的.本節(jié)課中教師首先用拼圖游戲引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把課程內容通過學生的生活經驗呈現(xiàn)出來,然后進行大膽置疑,生活中的數并不都是有理數,那它們究竟是什么數呢?從而引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為獲取新知,創(chuàng)設了積極的氛圍.在教學中,不要盲目的搶時間,讓學生能夠充分的思考與操作.

  (二)化抽象為具體

  常言道:“數學是鍛煉思維的體操”,數學教師應通過一系列數學活動開啟學生的思維,因此對新數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于感性認識,還應要求學生充分理解,并能用恰當數學語言進行解釋.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在教學過程中,刻意安排了一些環(huán)節(jié),加深對新數的理解,充分感受新數的客觀存在,讓學生覺得新數并不抽象.

 。ㄈ⿵娀R間聯(lián)系,注意糾錯

  既然稱之為“新數”,那它當然不是有理數,亦即不是整數,也不是分數,所以“新數”不可以用分數來表示,這為進一步學習“新數”,即第二課時教學埋下了伏筆,在教學中,要著重強調這一點:“新數”不能表示成分數,為無理數的教學奠好基.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質和判別條件.

  2.提高對矩形的性質和判別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經歷探索矩形的有關性質和判別條件的過程,在直觀操作活動和簡單的說理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觀探索習慣,逐步掌握說理的基本方法.

  2.知道解決矩形問題的基本思想是化為三角形問題來解決,滲透轉化歸思想.

  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

  1.在操作活動過程中,加深對矩形的的認識,并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2.通過對矩形的探索學習,體會它的內在美和應用美.

  教學重點:矩形的性質和常用判別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難點:矩形的性質和常用判別方法的綜合應用.

  教學方法:分析啟發(fā)法

  教具準:像框,平行四邊形框架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境導入:

  演示平行四邊形活動框架,引入課題.

  二.講授新課:

  1.歸納矩形的定義:

  問題:從上面的演示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平行四邊形具備什么條件時,就成了矩形?(學生思考、回答.)

  結論:有一個內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八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探究矩形的性質:

 。1).問題:像框除了“有一個內角是直角”外,還具有哪些一般平行四邊形不具備的性質?(學生思考、回答.)

  結論: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2).探索矩形對角線的性質:

  讓學生進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問題:(幻燈片展示)

  在一個平行四邊形活動框架上,用兩根橡皮筋分別套在相對的兩個頂點上,拉動一對不相鄰的頂點,改變平行四邊形的形狀.

  ①.隨著∠α的變化,兩條對角線的長度分別是怎樣變化的?

 、.當∠α是銳角時,兩條對角線的長度有什么關系?當∠α是鈍角時呢?

 、.當∠α是直角時,平行四邊形變成矩形,此時兩條對角線的長度有什么關系?

 。▽W生操作,思考、交流、歸納.)

  結論:矩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3).議一議:(展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解決.)

  ①.矩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果是,它有幾條對稱軸?如果不是,簡述你的理由.

 、.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長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關性質解釋這結論嗎?

 。4).歸納矩形的性質:(引導學生歸納,并體會矩形的“對稱美”.)

  矩形的對邊平行且相等;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平分;矩形是軸對稱圖形.

  例解:(性質的'運用,滲透矩形對角線的“化歸”功能.)

  如圖,在矩形ABCD中,兩條對角線AC,BD相交于點O,AB=OA=4

  厘米.求BD與AD的長.

 。ㄒ龑W生分析、解答.)

  探索矩形的判別條件:(由修理桌子引出)

 。1).想一想:(學生討論、交流、共同學習)

  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怎樣的四邊形?為什么?

  結論: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理由可由師生共同分析,然后用幻燈片展示完整過程.)

 。2).歸納矩形的判別方法:(引導學生歸納)

  有一個內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三.課堂練習:(出示P98隨堂練習題,學生思考、解答.)

  四.新課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師生共同從知識與思想方法兩方面小結.)

  五.作業(yè)設計:P99習題4.6第1、2、3題.

  板書設計:

  4.矩形

  矩形的定義:

  矩形的性質:

  前面知識的小系統(tǒng)圖示:

  三.矩形的判別條件:

  例1

  課后反思:在平行四邊形及菱形的教學后。學生已經學會自主探索的方法,自己動手猜想驗證一些矩形的特殊性質。一些相關矩形的計算也學會應用轉化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來解決?偟目磥磉@節(jié)課學生掌握的還不錯。當然合情推理的能力要慢慢的熟練。不可能一下就掌握熟練。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5

  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的知識內容主要是以前一單元中的求根公式為基礎的。教材通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2= 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以及以數x1、x2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后是通過4個例題介紹了利用根與系數的關系簡化一些計算的知識。例如,求方程中的特定系數,求含有方程根的一些代數式的值等問題,由方程的根確定方程的系數的方法等等。

  根與系數的關系也稱為韋達定理(韋達是法國數學家)。韋達定理是初中代數中的一個重要定理。這是因為通過韋達定理的學習,把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推向了高級階段,運用韋達定理可以進一步研究數學中的許多問題,如二次三項式的因式分解,解二元二次方程組;韋達定理對后面函數的學習研究也是作用非凡。

  通過近些年的中考數學試卷的分析可以得出:韋達定理及其應用是各地市中考數學命題的熱點之一。出現(xiàn)的題型有選擇題、填空題和解答題,有的將其與三角函數、幾何、二次函數等內容綜合起來,形成難度系數較大的壓軸題。

  通過韋達定理的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綜合分析數學問題的能力,也為學生今后學習方程理論打下基礎。

  (二)重點、難點

  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是重點,讓學生從具體方程的根發(fā)現(xiàn)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之間的'關系,并用語言表述,以及由一個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與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種關系,比較抽象,學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難度,是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式,能運用根與系數的關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個根求出另一個根與未知數,會求一元二次方程兩個根的倒數和與平方數,兩根之差。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6

  一、課堂引入

  1.什么叫做平行四邊形?什么叫做矩形?

  2.矩形有哪些性質?

  3.矩形與平行四邊形有什么共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

  4.事例引入:小華想要做一個矩形像框送給媽媽做生日禮物,于是找來兩根長度相等的短木條和兩根長度相等的長木條制作,你有什么辦法可以檢測他做的是矩形像框嗎?看看誰的方法可行?

  通過討論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

  矩形判定方法1:對角錢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指出:判定一個四邊形是矩形,知道三個角是直角,條件就夠了.因為由四邊形內角和可知,這時第四個角一定是直角.)

  二、例習題分析

  例1(補充)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說法是否正確?為什么?

 。1)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2)有四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3)四個角都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

 。4)對角線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

 。5)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邊形是矩形;(×)

 。6)對角線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

 。7)對角線相等,且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8)一組鄰邊垂直,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

 。9)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且對角線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

  指出:

 。╨)所給四邊形添加的條件不滿足三個的肯定不是矩形;

  (2)所給四邊形添加的條件是三個獨立條件,但若與判定方法不同,則需要利用定義和判定方法證明或舉反例,才能下結論.

  例2(補充)已知ABCD的對角線AC、BD相交于點O,△AOB是等邊三角形,AB=4cm,求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分析:首先根據△AOB是等邊三角形及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的性質判定出ABCD是矩形,再利用勾股定理計算邊長,從而得到面積值.

  解:∵ 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

  ∴AO=AC,BO=BD.

  ∵ AO=BO,

  ∴ AC=BD.

  ∴ ABCD是矩形(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在Rt△ABC中,

  ∵ AB=4cm,AC=2AO=8cm,

  ∴BC=(cm).

  例3(補充)已知:如圖(1),ABCD的四個內角的平分線分別相交于點E,F(xiàn),G,H.求證:四邊形EFGH是矩形.

  分析:要證四邊形EFGH是矩形,由于此題目可分解出基本圖形,如圖(2),因此,可選用“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來證明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7

  一、平移:在平面內,將一個圖形沿某個方向移動一定的距離,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平移。

  1.平移

  2.平移的性質:⑴經過平移,對應點所連的線段平行且相等;⑵對應線段平行且相等,對應角相等。⑶平移不改變圖形的大小和形狀(只改變圖形的位置)。(4)平移后的圖形與原圖形全等。

  3.簡單的平移作圖

 、俅_定個圖形平移后的位置的'條件:

  ⑴需要原圖形的位置;⑵需要平移的方向;⑶需要平移的距離或一個對應點的位置。

 、谧髌揭坪蟮膱D形的方法:

 、耪页鲫P鍵點;⑵作出這些點平移后的對應點;⑶將所作的對應點按原來方式順次連接,所得的;

  二、旋轉:在平面內,將一個圖形繞一個定點沿某個方向轉動一個角度,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旋轉,這個定點稱為旋轉中心,轉動的角稱為旋轉角。

  1.旋轉

  2.旋轉的性質

  ⑴旋轉變化前后,對應線段,對應角分別相等,圖形的大小,形狀都不改變(只改變圖形的位置)。

 、菩D過程中,圖形上每一個點都繞旋轉中心沿相同方向轉動了相同的角度。

 、侨我庖粚c與旋轉中心的連線所成的角都是旋轉角,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

  ⑷旋轉前后的兩個圖形全等。

  3.簡單的旋轉作圖

 、乓阎瓐D,旋轉中心和一對對應點,求作旋轉后的圖形。

 、埔阎瓐D,旋轉中心和一對對應線段,求作旋轉后的圖形。

 、且阎瓐D,旋轉中心和旋轉角,求作旋轉后的圖形。

  三、分析組合圖案的形成

  ①確定組合圖案中的“基本圖案”

 、诎l(fā)現(xiàn)該圖案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③探索該圖案的形成過程,類型有:⑴平移變換;⑵旋轉變換;⑶軸對稱變換;⑷旋轉變換與平移變換的組合;

 、尚D變換與軸對稱變換的組合;⑹軸對稱變換與平移變換的組合。

【八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的數學教案12-14

八年級數學教案06-18

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數學教案02-27

八年級數學教案【推薦】12-04

【推薦】八年級數學教案12-05

八年級數學教案【薦】12-06

【熱】八年級數學教案12-07

【熱門】八年級數學教案11-29

八年級數學教案【熱】11-29

【薦】八年級數學教案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