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爱爱,欧美日韩一级大片,极品久久久久久,色黄网站,38激情网,日韩成人资源,日韩一级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教案大全>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時間:2022-08-22 00:58:24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關于初中地理教案十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于初中地理教案十篇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了解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和環(huán)境意義;能在世界森林資源分布圖上找出森林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qū);了解森林資源開發(fā)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方法。

  教學重點: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森林破壞情況及產生的嚴重生態(tài)問題。

  教學難點: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

  教 具:多媒體教學(漫畫、圖片、資料、實例)

  教學方法:運用電教手段,引入漫畫、圖片、資料、實例,引發(fā)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思維。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們知道,人體皮膚上附著很多毫毛、頭發(fā)等,它們的排汗和保溫作用對維持人體的水分和體溫起重要作用。對于地球來講,什么是她的“毛發(fā)”呢?那就是生長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們就了解有關森林的知識。

  講授新課:播放有關森林的紀錄片,提問:森林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有什么樣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書)

  1、 森林的經濟效益(板書):由于學生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可直接通過提問。

  教師總結:森林除了剛才提到的經濟作用,還對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環(huán)境效益(板書):

  通過多媒體顯示一組森林作用的數(shù)據(jù),以及森林對環(huán)境的作用,由學生填圖。

  森林作用的數(shù)據(jù)

  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

  每天每公頃闊葉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氣

  調節(jié)大氣成份

  每年每公頃松林能滯留粉塵34噸

  凈化空氣

  夏季每天每公頃森林可以從地下汲取70~100噸水,化為水蒸氣

  增加空氣濕度

  通過上述的填圖,使學生知道:森林具有調節(jié)大氣成份,凈化空氣,增加空氣濕度;因而,它被稱為“環(huán)境的肺臟”。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1:(護田林帶防風動畫示意圖)注:圖中沙塵應該和風畫在一起,為表示清楚而畫在上面,線的疏密表示風的強弱。沙塵的多少受風力大小的制約。

  教師問:圖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過分析:由于森林帶的阻擋,使強大的風變?yōu)槲L前進,從而避免了大風對莊稼的危害;同時,風中的沙塵因風速降低而沉落。

  學生回答:防風固沙,保護農田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2:(護坡林帶保持水土動畫示意圖)注:圖中箭頭的粗細和顏色的深淺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師提問:徑流中泥沙減少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被森林阻滯后,泥沙逐步沉積在坡上。

  教師提問:減少的那部分徑流到哪里去了?

  學生回答:森林阻滯,水的流速減緩,大量的流水滲入地下,變成地下水。

  結論:護坡林帶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長流。

  除此之外,教師提問:森林還有哪些功能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森林還有調節(jié)氣候,減弱噪音,美化環(huán)境等作用,因此,人們把森林稱作“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那么,森林資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狀況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森林資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積為40億公頃,覆蓋率29.6%。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3(世界森林資源的分布):

  教師提問: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以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為主。

  教師提問: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學生回答: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地區(qū);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qū)。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森林資源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因此,我們又把森林資源稱為“地球的毛發(fā)”,人們又是如何對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學生表演小品:由學生事先排練,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類,原告:森

  林,森林動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氣候,表現(xiàn)在當今森林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帶來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面積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樹更新的面積卻很小,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的速度消失,熱帶雨林如果消失,不僅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全球氣候也將受到影響,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將失去調節(jié)作用;許多野生動物喪失理想的棲息地,導致一些動物的滅絕。由于森林的破壞,環(huán)境污染和人類的濫捕,每天至少有一種生物滅絕。

  通過小品,使學生認識到:森林慷慨地向人類貢獻著它的一切。但它卻得不到人類應有的保護和撫育。當前森林資源面臨的嚴峻問題,以及森林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并使學生認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從而培養(yǎng)其保護森林資源的自覺性。

  四、森林的保護: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開始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開始注意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tài)平衡。各國制定 有關政策,鼓勵人們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發(fā)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遙感技術監(jiān)控森林火災。

  那么,我們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如何合理利用現(xiàn)有森林資源呢?下面,我們來看一條思考題,多媒體播放思考題:

  某地有10000公頃森林,對這片森林有三種處理意見,你贊成哪一種,為什么?

  1. 全部保護起來,禁止砍伐。

  2. 全部砍伐,以滿足當?shù)亟洕ㄔO和人民生活需要。

  3. 把此片森林劃分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隨即補種樹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師小結: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無私地向人類奉獻它的一切,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并且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地區(qū)的環(huán)境因此而惡化。為改變現(xiàn)狀,應植樹造林,綠化地球。人們在搞經濟建設時,既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環(huán)境保護,不要急功近利,竭澤而漁,要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在植樹造林過程中,嚴防弄虛作假,要講求實際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讓學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個基本方向,并且學會在不同類型的地圖中判斷方向的不同方法。

 。2)了解圖例和注記及其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在地圖上判斷方向,能在野外辨別方向;會繪制教室平面圖和校園圖。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所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

  教學重點

  在不同類型的地圖中判斷方向的不同方法

  教學難點

  在經緯網(wǎng)地圖和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斷方向。

  二、教學過程:

  三、教學時間:三課時

  四、教學方法:講授法、講演法

  五、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1.學生打開繪圖本,標注當天的日期,依慣例寫出太陽直射在哪個半球、晝夜長短的情況。

  2.問上課的此時我們看太陽是往哪個方向看?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提問】養(yǎng)成記地理日記的習慣;復習舊知,從生活中引出今天的課題。

  過渡:

  在陌生的地方(野外)怎樣判斷方向?學生交流

  我們今天主要來研究地圖上的方向。

  【學習目的】體驗生活中的地理。

  新授:

 。ㄒ唬┮话愕貓D的方向判斷

  你會在地圖上判斷方向嗎?你會判斷不同地點的相對方向嗎?教師板圖。

  學生說明判斷方向的步驟和關鍵點。

  【設計】1.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判斷方向的.方法。2.一般地圖方向的判讀對學生來說最大的難點是“參照點”問題,所以,講清楚參照點是關鍵。

 。ǘ┯兄赶驑说貓D的方向判斷

  1.所有地圖的方向都可以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判斷嗎?(展示學生中秋節(jié)搜集的門票地圖,用箭頭標注了北方。)

  2.為什么有的地圖要標注指向標。

  3.怎樣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斷方向?

  學生同桌交流、回答。

  4.通過學生總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判斷指向標地圖方向的方法。

 。ㄈ┙浘暰W(wǎng)地圖的方向判斷

  1.還記得經線和緯線指示的方向嗎?(經緯儀教具展示不同角度看經線緯線的指示方向)

  2.怎樣在畫有經緯線的圖上判斷方向呢?板圖展示。(復習舊知,期待做錯的同學說出或畫出自己的想法)

  4.學生練題

  學生回答。學生板圖畫方向。

  【設計目的】1.經緯線地圖方向的判讀是難點,尤其是兩極地區(qū)的地圖判讀,畢竟,對于七年級的小孩子來說,空間想象力是很有限的,教具的適當運用,可以化難為易,直觀、生動的展示難點內容。2.鼓勵學生說出錯誤答案,對他和其他同學都有好處,老師能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使教學更有針對性。3.編題可鍛煉學生從教師的角度思考問題,是知識和能力的提升。

 。ㄋ模┬〗Y

  生活中有這樣一句話:“找不到北了!眮碚f明找不到方向、摸不清頭緒、不知怎么做等等。這句話對你今天學習方向有沒有啟發(fā)呢?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本課時學習目標或學習任務

  1、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2、了解我國領土范圍,記住我國的面積;

  3、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說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

  4、通過在圖上量算我國東西兩端的經度差、時區(qū)差,南北兩端的緯度差,培養(yǎng)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5、通過多我國遼闊的國土、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的教學,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保衛(wèi)祖國、建設祖國的愛國主義教育。

  本課時重點難點或學習建議

  重點:讓學生掌握我國地理位置的特點,并進一步是學生學會分析與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地理位置的方法;

  難點:本節(jié)教材涉及的地名的空間觀念的建立。

  學習要求或學法指導

  學習過程

  自學準備與知識導學:

  1、半球分界線;

  2、經緯度的判讀。

  一、課件打出謎面,讓學生大聲朗讀兩遍,朗讀時注意紅色的字,然后猜出謎底

 。ㄟ^渡)說明八年級學習中國地理

  二、聽歌曲、觀祖國自然風光和祖國發(fā)展成就等圖片。老師同時帶有感情色彩朗讀課本序言,從而導入新課

  (過渡)了解了我國的海陸位置、緯度位置,讓我們在看看其他幾個國家的位置,教師展示課件

  (過渡)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中國,了解中國的位置。

  (一)偉大的祖國

  活動1:學生分組討論總結中國的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展示討論結果,教師總結。

  活動2:對比分析我國海陸位置、緯度位置的優(yōu)越性。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回做適當提示。讓小組代表發(fā)言總結。

 。ǘ┻|闊的.疆域

  活動3:通過找出我國四至點及量算東西南北跨度,說明我國疆域遼闊。教師展示課件,師生共同完成。

  活動4:完成課本P3活動題②、④并想一想除此之外,冬季我國南北跨度大還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東西跨度大還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教師對學生討論后的結果盡可能的給與充分評價并進行總結。

 。ㄟ^渡)我國南北季節(jié)的差異、東西晨昏的差異有如此之大,是因為我疆域十分遼闊展示各國領土面積比較表,說明我國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過渡)我國不僅陸域廣大,而且也是世界上海洋大國之一.

  活動5.讀課本P4第二段,完成課本活動題①、②并填空白圖。教師適當補充領海、內海內容,說明我國海域遼闊,是世界海洋大國。

 。ㄈ┍姸嗟泥弴

  (過渡)我國不但有遼闊的疆域,而且也有眾多的鄰國

  活動6. 讀課本1-5圖完成下列問題

  1.按逆時針方向,自東向西找出我國陸上鄰國。

  2.從北向南找出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

  3.在下圖上填出我國的鄰國。

  師生共同完成,說明我國鄰國眾多。

  三、課堂小結

  第一節(jié) 中國的疆域

  一、偉大的祖國

  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緯度位置:大部分在中緯度地區(qū)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二、遼闊的疆域

  1.領土四至點

  最北——漠河以北何龍江主航道中心

  最南——曾母暗沙

  最西——帕米爾高原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匯合處

  2.疆域遼闊

  1)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2)海域遼闊,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島嶼眾多,管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

  三、眾多的鄰國

  評價中國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性,由教師分析總結并說明對地理位置評價的一般方法。

  猜謎語是為了提高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產生了解中國地理位置的熱情;聽歌曲、看圖片使讓學生感受祖國的日益強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

  小組討論代表上臺交流展示,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參與意識。學習成果的展示,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習慣、提高對地理事物的分析評價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從地圖中善于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加深學生對我國領土的影響,增強民族自豪感。

  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并檢測效果。

  強化學生識圖記圖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地理空間概念。

  復習鞏固,再現(xiàn)知識點,也作為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為以后教學提供參考。

  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和對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地理位置特點的分析評價方法 。

  練習檢測與拓展延伸:

  做《練習冊》相關練習。

  *通過與小組伙伴交流測試題/或教師核對答案.給自己打分: 分。

  *本節(jié)課,在學習興趣、學習狀態(tài)方面,你給自己的評價等級是: (優(yōu)/良/一般/差) 學生當堂獨立完成。

  課后反思或經驗總結:

  1、 本節(jié)課注重引導生抓本節(jié)課的重點來教學:1、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2、遼闊的疆域(分別從巳至點、陸地面積、海洋面積、陸上鄰國和海上鄰國等方面來分析);

  2、 注重突破難點:采用引導生看圖識別的方式來學習,既培養(yǎng)生掌握看圖的方法,又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知道我國民居、服飾、飲食的地方特色,了解我國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國豐富的旅游資源及旅游資源的分類。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記住地理知識的能力,著重培養(yǎng)學生獲取、處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4、增強學生保護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1、我國的民俗。2、 我國豐富的旅游資源。

  【教學難點】 我國不同地方民俗的成因與該地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教學方法】:講授式、讀圖分析法 、自學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準備】 課件學案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提問:同學們喜歡旅游嗎?談談旅游中的感受。(學生自由發(fā)言)展示圖片

  [轉承]我國疆域遼闊、地域差異明顯,各地區(qū)、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構成了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 ”。(板書)

  二、民俗與環(huán)境

  1、 [自主學習] 結合學案問題提示,認真預習教材P92-94頁內容,仔細研讀教科書。

  2、 【解釋】民俗即民間風俗。

  3、 活動:閱讀“地方美食圖”、“中國民居圖”、“中國民族服飾圖”和有關資料,體會我國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飲食、民居、服飾的地方特色。

  4、 [講述]生活在不同地區(qū)的各個民族,由于地理環(huán)境、歷史差異、風俗習慣不同,飲食文化、建筑藝術、節(jié)日慶典、衣著禮儀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5、舉例說明自然環(huán)境對文化的影響

  分別從食 、住 、衣 、行 、節(jié)日慶典等方面探究各地民俗差異。

  (1)食:學生讀【知識之窗】 了解我國的八大菜系 課件展示地方美食圖片

  【學生活動】 課本P92 活動、P93活動1、2。

  (2)。何覀兊淖鎳卮笪锊鞍倮锊煌L,千里不同俗”,在藝術形式上百花盛開,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展示圖片中國民居 【學生活動】 課本P94活動1

  (3)衣:服飾的產生和服飾民俗的形成和人類居住的自然環(huán)境、氣候條件,以及各民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展示圖片中國民族服飾

  【學生活動】 課本P94活動2

  (4)行:學生交流 南方與北方的交通差異

  (5)節(jié)日慶典(視頻播放)

  6、拓展練習:

  三、旅游與文化

  (1)旅游業(yè)及其意義(播放視頻)。

  (2)我國旅游資源的分類.

  (3)世界遺產的分類方法以及分類,找出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等景點,并完成P96活動1

  (4)旅游業(yè)的開發(fā)與保護因注意些什么?(視頻播放)

  四、作業(yè) 完成學案 練習冊

  板書設計

  一、民俗與環(huán)境

  1.民俗差異

  衣、食、住、行、節(jié)日和宗教

  2.民俗差異因素

  地理環(huán)境

  歷史習慣

  風俗因素

  二、 旅游與文化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qū)。

  2.了解黃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黃土風情”。

  3.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點

  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qū)

  教學難點:

  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明確任務

  說起黃土高原,人們眼前總浮現(xiàn)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大地景觀,那么黃土的由來和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tài)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知識點一、文明的搖籃讀圖

  1.讀圖6.25,完成下列各題。

  (1)在圖中找出:

  內蒙高原、秦嶺、太行山、鳥鞘嶺。

  (2)在圖中找出:

  陜西省、山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內蒙古自治區(qū)、甘肅省。

  (3)黃土高原東起 山脈,西至 ,北連 高原(大致以 為界),南抵

  (4)黃土高原因覆蓋著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嚴重。

  2.古代文明

  (1)在黃土高原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

  (2)黃土高原土質肥沃,便于耕種。早在六七千年前,這里的平原就出現(xiàn)了原始的農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園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禱豐年的場所;位于陜西省黃陵縣的,相傳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

  3.黃土風情:黃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民風民俗。

  (1)黃土高原特有的傳統(tǒng)民居是 ,原因是黃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較 ,容易開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陜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長,具有濃郁的“黃土風情”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知識點二、風吹來的黃土

  運用黃土“風成說”,解釋下列現(xiàn)象

  課本P27頁活動:

  1.下列現(xiàn)象被認為是支持黃土“風成說”的證據(jù),寫出它們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

  2.關于黃土的來歷,你還有其他的推測嗎?

  歸納:關于黃土高原的成因,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假說,其中得到廣泛認同的是“說”。該學說認為,黃土是由風從、和我國西北內陸地區(qū)吹來的

  知識點三:嚴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黃土高原的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區(qū)之一。這里的遭到破壞,疏松的黃土缺少了保護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別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為嚴重。結合教材圖6.32,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1)自然原因:

 、冱S土土質 ,多 ,許多物質易溶于水;②地表裸露,缺乏 保護;③夏季降水,且多 。

  (2)人為原因:

 、偃硕嗟厣,開發(fā)歷史悠久,長期的 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② 等活動破壞地表。

  (4)合作探究:討論完成教材29頁“活動”2,得出結論是:①土質:(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坡度:(陡坡或緩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強度越,水土流失越嚴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帶走地表肥沃的,破壞了和,使得自然災害加劇,惡化

  (2)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劇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庫,給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難。

  (3)閱讀教材29頁圖文資料,完成“活動3”

  知識點四:水土保持

  1、黃土高原生態(tài)建設的措施

  (1)采取 等生物措施與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過度放牧的地方等。

  2.合作探究:

  結合教材,30頁“活動”題的圖文資料,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讀教材圖6. 37 ,討論“打壩淤地”對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溝谷中修筑 攔截坡地流失的 ,堆積形成肥沃的 (2)讀教材圖

  6. 38,林草護坡的作用:植樹種草,建設 ,能夠有效減緩暴雨和流水對地表的侵蝕,減少表土流失,起到 、 的作用。

  (3)退耕還林、還草是國家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一項重大舉措:①陡坡地應全部退耕,緩坡地應修建 耕作。

  ②退耕結合 ,發(fā)展林、牧等多種經營,解決好農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時要控制 的增長,減輕其增長過快對土地的壓力。 ④退耕是一項綜合舉措,黃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仕務。

  (三)展示交流,自主構建

  (1)疑點、難點、分歧點探究思考

  讀圖6.29,試解釋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明確:源的頂部平坦開闊,四周被流水侵蝕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蝕,溝谷發(fā)育,分割成長條狀的;梁進一步被溝谷切割分離,形成孤立的饅頭狀山丘;溝谷進一步發(fā)育形成,它是黃土高原農業(yè)發(fā)達、人口集中的地區(qū)。

  (四)鞏固訓練,拓展提高探究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ㄒ唬┙柚貓D,說出俄羅斯的地理位置(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領土組成特點(跨東西半球、亞歐兩洲)和首都(莫斯科)。

 。ǘ└鶕(jù)地圖和資料,歸納俄羅斯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和各地區(qū)氣候差異的形成原因及特點。

  (三)運用統(tǒng)計資料,聯(lián)系俄羅斯自然條件特點,說明該國開發(fā)西伯利亞的情況。

 。ㄋ模┦占Y料,說明俄羅斯民族方面的概況。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共分6個小標題!懊娣e最大的國家”、“平原廣大”、“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豐富的資源”、“改革中的經濟”、“西伯利亞的開發(fā)”,分別介紹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積、地形特點、氣候特點、資源特點、經濟特點和區(qū)域開發(fā)方面的情況。

  本節(jié)教材第一個標題為國家概況的介紹;第二、三、四個標題內容分別敘述和說明俄羅斯自然地理特征的三個重要方面:“平原廣大”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為理解俄羅斯農產品和主要農業(yè)區(qū)分布提供了條件,“豐富的資源”為理解俄羅斯的經濟特點和開發(fā)西伯利亞作了說明;第五、六個標題內容闡述俄羅斯人文地理特征,可以從中了解俄羅斯的工業(yè)、農業(yè)城市、港口分布特點及亞洲西伯利亞的開發(fā)情況。本節(jié)教材的編排結構是:

  本節(jié)教材圖表系統(tǒng)提供3幅地圖:①圖3-22,說明俄羅斯周圍海洋,亞洲與歐洲部分比較,地形區(qū)分布及特點,河流與城市。②圖3-24,說明俄羅斯地勢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東高西低、平原廣大”是其地形主要特征。③圖3-26,說明俄羅斯主要礦種及產地,特別是石油、黃金、煤、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豐富,本圖淡化了礦產地的識記,強調礦產種類及其與工業(yè)基地分布的關系。

  2幅景觀圖:一為反映宗教和建筑特色的大教堂,一為貝加爾湖及湖畔的亞寒帶針葉林景觀。

  2張統(tǒng)計表:①上揚斯克和莫斯科氣候資料分別表明俄羅斯東部西伯利亞受北極地區(qū)寒冷氣流影響,是北半球的寒極之一,降水較少;而西部東歐平原受大西洋影響,氣候較溫涼,降水較均勻,是溫和的大陸性氣候。②俄羅斯亞洲與歐洲部分地區(qū)差異對比則要求學生通過對比掌握其差異性,也暗示了開發(fā)西伯利亞的必要性。補充閱讀材料提供了俄羅斯民族方面的概況,為學生收集此方面的資料作了示例。

  本節(jié)教材還說明了俄羅斯幾個方面的世界之最:①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②俄羅斯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大的國家;③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世界上淡水量最多的湖泊;4.俄羅斯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亞寒帶針葉林帶。

  [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特點,經濟特點

  [教學方法]

  讀圖法、討論法、談話法、自學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具準備]

  掛圖:俄羅斯地形圖

  教學提綱(板書)

  一、面積最大的國家

  1、位置:跨亞、歐兩大洲和東、西半球

  2、面積:1708萬平方千米

  二、平原廣大

  地勢東高西低,平原占 70%

  三、溫涼的氣候

  大陸性氣候明顯,東、西部差異大

  四、豐富的資源

  1.淡水資源(貝加爾湖)

  2.森林資源(亞寒帶針葉林)

  3.礦產資源(石油、黃金、有色金屬)

  五、改革中的經濟

  1.工業(yè)

  工業(yè)區(qū):歐洲部分、烏拉爾地區(qū)、西伯利亞地區(qū)

  工業(yè)中心: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亞

  2.農業(yè)

  農業(yè)區(qū)分布于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首都莫斯科

  六、西伯利亞的開發(fā)

  [教學過程]

  新課導人:

  引導學生在“世界政區(qū)圖”上,找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從中引出俄羅斯

  一、面積最大的國家

  1、提問:通過預習,誰能告訴我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面積究竟有多大?

  2、展示“俄羅斯地形圖”,指出亞、歐兩洲的洲界線,得出結論:俄羅斯地跨亞、歐兩洲,位于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

  3、引導學生回憶東、西半球分界線(160°E),并和學生一起找出東經160,得出俄羅斯的另一位置特征:地跨東西半球。

 。ㄟ^渡)接下來,我們一起熟悉俄羅斯的海陸位置特征

  4、讀圖3-22,完成活動1、2題及P77活動2

  5、一學生朗讀P77材料,了解俄羅斯的民族、語言、宗教

  二、平原廣大

  1.讀圖3-22,完成活動第3題

  2.找出上述四大地形區(qū)的大致分界線:⑤烏拉爾山、烏拉爾河,⑥葉尼塞河,⑦勒拿河。

  3.葉尼塞河以西均為平原,以東為高原山地,平原面積占俄羅斯領土的70%。歸納得出地形特點:平原廣大。

  4.讀圖3-24,引導學生歸納俄羅斯的地勢特征,很容易看出其地勢特點:東高西低。

  5、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伏爾加河的位置,注意其流向,注入海洋,在歐洲的地位

  三、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1、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33俄羅斯氣候分布圖,思考:俄羅斯最主要的氣候類型是哪種?還有哪些氣候類型?引出氣候類型的學習

  2、學生閱讀教材思考:俄羅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有什么特征?

  3、小結:由于俄羅斯疆域遼闊,東西跨經度廣,所以氣候的大陸性氣候特征明顯,同時也使東西部氣候存在較大的差異。

  4、引導學生分析上揚斯克和莫斯科的氣候資料,歸納二地的氣候特征差異,并設問:同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什么上揚斯克的降水比莫斯科的少?氣溫比莫斯科的低?

 。ㄟ^渡)俄羅斯是世界上資源最為豐富的大國之一,那么有哪些豐富的自然資源呢?

  四、豐富的資源

  1、學生看書思考:俄羅斯有哪些豐富的自然資源?

  2、設問:俄羅斯為什么水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呢?教師可從氣候特點、地形分布及歷史開發(fā)等方面加以指導。最后出示亞寒帶針葉林帶分布圖。

  3、出示“俄羅斯主要礦產資源分布”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主要礦種及礦產地,而后說明俄羅斯石油、黃金產量的世界排名及有色金屬礦的分布。

  (過渡)俄羅斯豐富的礦產資源為俄羅斯的經濟發(fā)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資源條件。

  四、改革中的經濟

  工業(yè)方面

  1.通過圖3-26和各種資源儲量、開采量等資料,學生推斷俄羅斯的主要工業(yè)部門應該是哪些?而后結合教材P79驗證

  2、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53“俄羅斯工業(yè)分布圖”,指出俄羅斯的三大工業(yè)區(qū)并強調俄羅斯的工業(yè)主要集在歐洲部分

  3、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查找各工業(yè)區(qū)的工業(yè)中心城市并在地圖上填注。并設問:這三大工業(yè)區(qū)能形成主要的工業(yè)區(qū)的共同因素是什么?(附近都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便利的交通),而后進一步從資源條件分析俄羅斯各工業(yè)區(qū)的工業(yè)部門

  農業(yè)方面

  1、回憶俄羅斯氣候特征和緯度位置特征,思考:俄羅斯的氣候條件對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有利嗎?你認為制約俄羅斯農業(yè)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氣溫因素,俄羅斯的農業(yè)一般分布在緯度相對較低、氣候較為溫和的地區(qū)

  3、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查找俄羅斯主要農業(yè)區(qū)東歐平原、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并對照圖例說出俄羅斯的農產品種類,并進一步強調:俄羅斯的農作物一般都是喜溫涼的農作物,這與當?shù)氐臍夂蛱卣魇窍噙m應的。

  城市與港口方面

  根據(jù)地圖找出首都莫斯科的位置,由教師小結其城市職能。根據(jù)地圖,讓學生圍繞俄羅斯疆界找出其進出海洋的港口城市,再由教師加以具體說明東部、北部、西部的主要海港。

 。ㄟ^渡)由于自然條件的差異和歷史的原因,俄羅斯的人口和經濟主要集中在歐洲部分,而面積廣大的西伯利亞地區(qū)卻開發(fā)不夠

  西伯利亞的開發(fā)

 、傩〗Y已學習俄羅斯的知識,填表對比其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的地區(qū)差異。②對此表格知識加以對比研究,讓學生認識到俄羅斯經濟的地區(qū)分布與其自然、人文因素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人地關系在空間上存在矛盾。③具體指導西伯利亞的開發(fā)項目,如:西伯利亞大鐵路,貝阿鐵路、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炭基地和新西伯利亞高科技園區(qū)等。

  本節(jié)重點圖表指導:

 、賵D3-22:指導學生在圖上了解俄羅斯地理位置(經度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領土組成(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首都莫斯科;俄羅斯是歐洲國家的主要原因:歐洲部分集中全國四分之三的人口,歷史上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區(qū),主要工業(yè)和首都也位于歐洲部分;俄羅斯的四大地形區(qū):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主要河流及分布:歐洲部分的伏爾加河和頓河、亞洲部分的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俄羅斯的主要城市及分布。

  ②圖3-24:指導學生在剖面圖上相應位置標注東歐平原、烏拉爾山、西西伯利亞平原、葉尼塞河、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東西伯利亞山地。或者由學生依據(jù)圖3—22畫出沿60°N線的剖面圖,然后觀察、分析其“東高西低、平原廣大”的地勢地形特點,再歸納這一特點對河流分布的影響。

 、蹐D3-26:先指導學生找圖例,了解俄羅斯有哪些礦產;再根據(jù)教材講述其礦產儲量和開采量,也可由學生收集有關資料對俄羅斯礦產進行評價;最后根據(jù)鐵路線、河流、城市對礦產地進行相對定位,并為其工業(yè)分布作鋪墊。

  ④“俄羅斯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地區(qū)差異”表:可采取分組討論的形式,用復習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得出答案,并根據(jù)所填內容對俄羅斯開發(fā)西伯利亞進行評價。下述答案僅供參考:

  亞洲部分 歐洲部分

  地形特征 高原、山地為主 平原面積廣大

  氣候特征 寒冷干燥 溫涼濕潤,降水略多

  主要工業(yè)基地 烏拉爾、新西伯利亞 莫斯科,圣彼德堡

  主要港口 海參崴 圣彼德堡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和圖片說明澳大利亞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地圖說明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點,并能夠在地圖上指出澳大利亞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說明澳大利亞自然環(huán)境的基本特點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現(xiàn)象。

  4.初步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說明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對其農牧業(yè)和工礦業(yè)發(fā)展的影響。

  能力目標

  通過探究性的學習過程,培養(yǎng)學生讀取信息、分析信息,運用比較和綜合的方法,概括總結某種地理事物規(guī)律的能力,判讀和分析地圖的能力,通過知識遷移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jié)學習,培養(yǎng)學生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人與環(huán)境協(xié)調發(fā)展的價值觀念。

  ●教學重點

  1.澳大利亞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

  2.澳大利亞經濟發(fā)展特點。

  3.澳大利亞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學難點

  1.澳大利亞農牧業(yè)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2.澳大利亞工礦業(yè)發(fā)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比較綜合、解說等方法。

  ●教具準備

  1.有關澳大利亞錄像資料。

  2.實例圖片。

  3.自制電腦課件。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蹖胄抡n]

  歌曲《浪跡地球》引入,展示澳大利亞人文和景觀的特色圖片。教師出示《悉尼歌劇院》圖,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澳大利亞之行。

  板書:澳大利亞

 。壑v授新課]

  過渡語:今天我們要去澳大利亞旅行,開始行程之前,首先要了解它在世界中的位置。

  電腦展示:課本73頁圖8.35澳大利亞在世界中的位置

  學生活動:

 、賹W生在圖上找出澳大利亞。

 、谝运鼮橹行,找出與澳大利亞相鄰的大洲和大洋。

  提問學生:在我們開始澳大利亞之行之前,請你談一談,我們應該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

  學生回答:服裝、飲食、語言、貨幣等方面做準備。

  過渡語:第一站我們到悉尼去參觀野生動物園。

  教師提問:你知道澳大利亞有哪些特有生物嗎?

  學生:袋鼠、鴨嘴獸、考拉等。

  教師:這些動物長什么樣,他們是如何生活的?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動物園。

  電腦展示:動物的圖片。老師做簡單介紹。

  袋鼠:是澳大利亞的標志,是澳大利亞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風景。你們看,前面 那只袋鼠正拖著美麗的長尾巴,懷藏可愛的“小寶貝”,跳躍著前進在澳大利亞廣袤的牧場上,整潔的城市里。

  鴯鹋: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不過它比鴕鳥更高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之一。不過翅膀和尾巴已退化,所以不會飛翔,但善于奔跑,有“飛毛腿”之稱,并能連續(xù)長跑,因此贏得了“長跑運動員”的聲譽。

  鴨嘴獸:它是哺乳類卻會下蛋,它最主要的奇特之處在于它亦獸亦魚,而又非獸非魚。它是水陸兩棲動物,它通過下蛋繁殖后代,但它所孵出的小鴨嘴獸又是哺乳的,因此,生物學家經過多年的爭論,才將鴨嘴獸列為世上稀有的“卵生哺乳動物”。

  樹袋熊:與我國大熊貓相媲美。它長著一張胖乎乎的孩兒臉,一個黑黝黝的大鼻子,一雙黑豆似的圓眼睛,兩只毛茸茸的短耳朵,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毛,滑稽可愛、憨態(tài)可掬。它們雖然屬于走獸,但幾乎從不下地行走,它們吃在樹上,睡在樹上,以樹為家。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的`特有生物有什么共同特點?

  學生回答:很古老。

  教師提問: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亞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試著用大陸漂移說的觀點解釋一下。

  電腦展示:大陸漂移的圖片。

  分段提問:

  1.澳大利亞大陸約在什么時候與其他大陸分離的?

  2.澳大利亞大陸長期孤獨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這對生物的進化會產生什么影響?

  3. 引申思考:實際上,長期處于孤立狀態(tài)的大陸,不僅僅是澳大利亞大陸,還有南極大陸,為什么澳大利亞大陸有那么多特有動物,而南極大陸卻很少呢?

  學生活動:討論。

  學生回答:

  1、6500萬年前。

  2、會減緩生物進化的速度。如果這些動物又沒有生存的天敵,就能夠生存至今。

  3、南極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氣候寒冷環(huán)境惡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發(fā)展。

  老師補充小結:由于澳大利亞遠離其他大陸,海洋阻礙了各大陸間的動物遷徙與交流,使舊大陸上的高級食肉猛獸,如獅、豹、虎、狼等無法自己遠涉重洋來到這里,也使這些古老動物得以保存至今。所以獨特位置是澳大利亞古老生物得以保存的一個重要原因。

  板書:位置——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上

  總結過渡:澳大利亞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四面環(huán)海,面積768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獨占一個大陸的國家。幾千萬年以前,澳大利亞大陸就同其他大陸分離,孤居一方,獨立發(fā)展。長期以來,自然條件比較單一,動物演化緩慢,又沒有大型食肉天敵的侵擾,許多珍奇的原始動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F(xiàn)在,我們一起來體會“世界活化石博物館”的真實含義。

  學生活動:一名學生模擬播音員給大家朗誦課本74頁資料。

  師生互動:老師提問,學生齊答來幫助學生抓住資料當中的關鍵詞語。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有多少種其他大洲沒有的植物?

  學生齊答:9000種。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有多少種其他大洲沒有的鳥類?

  學生齊答:450種。

  老師提問:全球有多少有袋類動物分布在這里?

  學生齊答:全球150種除了南美洲有幾種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

  板書:種類繁多

  過渡:參觀完悉尼動物園,下面我們去墨爾本,參觀牧羊場。

  電腦展示:墨爾本《牧羊場》的圖片和視頻。

  教師講述:這是澳大利亞墨爾本附近的牧羊場,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shù)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

  設置懸念:澳大利亞盛產羊和羊毛,這是世人皆知的事實。然而①澳大利亞是從何時開始發(fā)展養(yǎng)羊業(yè)?②又是誰最先把羊這種澳大利亞大陸原本沒有的動物引入這塊樂土的?

  學生回答:18世紀后期,歐洲的殖民者隨船帶到澳大利亞29只綿羊。

  教師提問:為什么澳大利亞非常適合綿羊的生長和繁殖呢?

  學生:氣候、地形適宜。草多,沒有大型食肉動物。

  電腦展示:展示《澳大利亞地形》空白圖。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的地形東部、中部西部有什么差異?

  學生回答: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原。

  電腦展示:視頻,補充大自流盆地相關知識。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亞牧場主的話,如果僅從地形的角度來考慮的話,你準備把你的牧羊場建在何處?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

  學生回答:中部是大面積的平原,地下水豐富,牧草優(yōu)良,沒有大型野生食肉動物,可以一年四季露天圍欄放牧。

  電腦展示:《澳大利亞的氣候》圖片。

  教師提問:說出澳大利亞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回答: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氣候。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亞的牧場主的話,如果僅從氣候的角度來分析的話,你又準備把你的牧場分布在哪里呢?如果綜合地形和氣候因素,你又有什么打算?

  學生自由討論。

  學生回答:分布在中部、西部的熱帶草原氣候區(qū),東南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qū),西南部的地中海氣候區(qū)。

  電腦展示:《澳大利亞農牧業(yè)的分布》圖。教師提問:澳大利亞的養(yǎng)羊業(yè)有幾種方式?

  學生:兩種。一種粗放牧羊帶,一種是綿羊與小麥混合經營帶。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澳大利亞對外貿易總公司的經理的話,如果你們公司主要出口羊毛和小麥的話,你覺得這些工業(yè)原料應來自于澳大利亞的哪些地區(qū)?

  學生回答:東南部和西南部。因為那里是羊毛和小麥混合經營帶。

  過渡:同學們,我國的平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120人/平方千米)你們知道澳大利亞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嗎?(學生看書了解2.5人/平方千米)是我國的1/45。澳大利亞國土面積是多少?(768萬平方千米)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亞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澳大利亞的農場規(guī)模很大,一般可以達到幾千公頃。這么少的人要管理這么大的農場,那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呢?

  學生結論:農牧業(yè)生產高度機械化。

  老師:時間差不多,旅行快結束,請學生總結這節(jié)課主要學習的內容。

  思維拓展:澳大利亞發(fā)展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學生回答:

  1.發(fā)展特色農業(yè)。

  2.農牧業(yè)機械化,提高糧食產量。

初中地理教案 篇8

  河北省

  教學目標:

 。1)了解 河北省作為我國農業(yè)大省在發(fā)展農業(yè)過程中的優(yōu)勢和問題。

 。2)了解河北省利用其區(qū) 位優(yōu)勢,加快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步伐, 發(fā)展新型農業(yè)的意義。

  (3)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歷史,認識美麗壯觀的新唐山。對學生進行"艱苦奮斗,愛我家園,建設家園"的情感教育。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方案①:大家都學過歷史上 的"戰(zhàn)國七侯",即齊、楚、燕、韓、趙、魏、秦。你們知道當時趙國和燕國所在的地理位置嗎?今天, 我們就來進行我們沿海萬里行的第三站:"燕趙大地"--河北省。

  方案②:設問:在"中國政區(qū)"圖上,環(huán)抱北京、天津兩中央直轄市 的省份是哪個?

  講述河北省"自然環(huán)境"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出示"中國政區(qū)"掛圖,請學生說出河北省地理位置:環(huán)抱 北京、天津,東臨渤海,四周與遼寧、內蒙古、山西、河南、山東為鄰。

  2.用多媒體展示"河北地形"圖,或出示"河北地形"掛圖,請學生回答河北省的主要地形特點:西北多山地,東南以平原為主。并讓學生在圖中找出黃河、海河、燕山、華北平原、太行山和長城。

  3.出示課前搜集的資料:"元明清時期的國都位置"。說明河北省長期鄰近國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4、 在河北省城市與交通圖上,找出穿越河北省的鐵 路干線及海港。

  5.小結河北的區(qū)位優(yōu)勢:環(huán)渤海、環(huán)京津、水陸交通便利。

  講述"唐山大地震"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讓學生學習"唐山大地震"的閱讀材料。

  2、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地震后被夷為廢墟的唐山,隨后切換畫面,展示高樓林立,環(huán)境優(yōu)美的新唐山,并對學生進行"奮發(fā)圖強,愛國愛家"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講述"以農業(yè)為主的省份"時,可按下列步驟:

  1.設問:河北省的自然條件如何?自然條件對農業(yè)生產有什么影響?(河北省屬溫帶季風氣候,其中南部為華北平原一部分,地勢平坦,耕地面積多,土地肥沃,光照條件好,是我國的小麥和棉花的重要產區(qū);但華北平原也存在著不利于農業(yè)生產的劣勢:地表排水不暢,土壤鹽堿化,由于是季風氣候,春旱夏澇,農業(yè)生產不穩(wěn)定。)

  2 討論作為農業(yè)大省的河北省 ,除了自然條件外,有哪些良好的社會經濟條件促進了河北農業(yè)的發(fā)展?要指導學生列舉一些社會經濟因素如:區(qū)位優(yōu)勢、市場需求、農業(yè)結構調整等。這部分內容有一定難度,教師可作如下講解:(1)環(huán)京津一一農產品市場需求量大;(2)交通發(fā)達--農產品外運銷售便利;(3)農業(yè)結構調整--發(fā)展反季節(jié)蔬菜、花卉、草皮、中高檔水果。物以稀為貴,經濟效益高。

  3.讓 學生完成教材P.37活動題,教師可補充說明反季節(jié)蔬菜的含義:

  我們知道,一年中有的季節(jié)寒冷 ,有的季節(jié)炎熱,有的季節(jié)溫暖。對于蔬菜來說,有的種類怕冷,有的種類怕熱。在通常情況下,怕冷的蔬菜在寒冷季節(jié)難以生長;怕熱的'蔬菜在炎熱季節(jié)不適合種植,從而形成蔬菜生產和市場供應的季節(jié)性。所謂反季節(jié)蔬菜,就是通過一定技術,使炎熱或寒冷季節(jié)能成功種植怕熱或怕冷的蔬菜種類供應市場。反季節(jié)蔬菜由于是在 市場缺乏某種類型菜時上市這種類型蔬菜,由于物以稀為貴,所以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

  課后活動:

  1.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查詢:反季節(jié)蔬菜栽培方式有哪些?經濟效益如何?

  2、查詢資料_了解人們在華北平原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克服農業(yè)生產中的不利因素。

  3.搜集資料了解河北省的礦產資源及其主要工業(yè)部門。

  4.走訪附近的集貿 市場,調查一些反季節(jié)蔬菜和水果來源。

  附板書:

  一、自然環(huán)境

 。1)地理位置

 。2)地形特點

  (3)區(qū)位優(yōu)勢

  二、唐山大地震

  三、以農業(yè)為主的省份

  1.自然條件

  2.社會經濟條件

 。1)市場的需求

  (2)發(fā)達的交通

 。3)農業(yè)結構的調整

初中地理教案 篇9

  一、 教案背景:本課教案是在預習課本并且在網(wǎng)上搜集了眾多資源,

  然后依據(jù)教學目標撰寫的。同時在上節(jié)課已經為學生播放了關于東南亞的視頻短片。

  二、 教學課題:東南亞第一節(jié)

  三、 教材分析:本節(jié)只是七年級地理下冊人教版第七章第二節(jié)內容

  的第一節(jié)課的教案。東南亞是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這一區(qū)域的學習結果不但影響到學生對本區(qū)知識的掌握,還關系到學生今后區(qū)域地理的學習,因此在節(jié)課的學習中,不但要讓學生學到關于東南亞的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區(qū)域地理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利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所以對本區(qū)域的學習不但涉及到知識的掌握,更關系到學習方法的養(yǎng)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較重要!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1.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掌

  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東南亞氣候的一般特

  點。2.通過指導學生使用地圖,分析東南亞的重要地理位置,氣候特點,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并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

  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東南亞的范圍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東南亞氣候類型的分布及其對農業(yè)的影響。

  教學難點: 東南亞氣候類型的分布及其對農業(yè)的影響。

  教學用具 :多媒體計算機課件

  四、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提問法

  五、 教學過程:

 。▽胄抡n):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觀看了東南亞的視頻短片,大家還記得短片中的內容分嗎?(請學生舉手回答)

  生:東南亞包括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馬六甲海峽、東南亞生產熱帶水果

 。ń淌谛抡n):師:同學們回答的'都很棒,那么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東南亞。 1、 十字路口的位置:

  師:用多媒體出示東南亞位置圖和東南亞政區(qū)圖。

  生:討論,找出東南亞在世界的位置,并在圖上找到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并結合書上P28頁活動題找出東南亞主要的國家。

  師:出示馬六甲航線示意圖,引領學生理解東南亞“十字路口” 的重要地理位置。

  2、 熱帶氣候與農業(yè)生產

  師:出示《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和《東南亞位置圖》

  生:結合教師給出的地圖說出東南亞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分布。

  (中南半島大部分和菲律賓群島北部屬于熱帶季風氣候,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分屬于熱帶雨林氣候。)

  師:引領學生分析這樣的氣候會形成怎樣的農業(yè),并通過讓學生回憶視頻內容,直接了解東南亞主要的農產品并強調這一地區(qū)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農產品種類。

  生:說出視頻中看到的農作物,并根據(jù)自己的常識判斷氣候與農業(yè)的關系,從而分析東南亞經濟的特征。

 。ㄗ寣W生在自我分析的前提下,認識氣候和農業(yè)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并能用聯(lián)系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

  師:請大家根據(jù)圖7.22填表

  【課堂小結】: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多媒體出示知識體系,提醒學生學習區(qū)域地理的方法

  【知識反饋】

 。1)東南亞包括哪兩個部分( )

  A.菲律賓群島 B.中南半島 C.馬來半島D.馬來群島

  (2)東南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為它位于( )

  A.五海三洲之地 B.亞洲各國到達美洲的必經之地

  C.兩大洋、兩大洲的十字路口 D.歐洲各國石油輸入的咽喉之地

 。3)東南亞地區(qū)的氣候類型是( )

  A.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B.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C.地中海氣候、熱帶雨林氣候 D.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4)一艘輪船正在泰國某港口裝船外運,裝船的貨物最可能是( )

  A.小麥 B.水稻 C.石油 D.煤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 東南亞

 。ㄒ唬┲匾牡乩砦恢

  1、范圍及組成部分

  2、主要國家:

  3、重要的地理位置:馬六甲海峽

 。ǘ釒夂蚺c農業(yè)生產

  1、東南

  東南亞地理教案

  亞主要的氣候類型的分布及特點

  2、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四、教學反思

  此教案是主要是為教學提供一個大概的知識框架,通過一定的材料和圖片引導學生分析、探究并證實上節(jié)課看到的視頻中的內容,得出結論。本節(jié)課還應該注意把學生身邊的事例引入,把地理學科與學生的日常認知水平緊密結合,讓學生感知地理學科的實際意義;同時也更要注意地理學科的人文性和學生學習方法的總結,力圖培養(yǎng)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初中地理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在地圖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圖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點,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圖文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小組合作能力,樹立團隊精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日本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經濟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求知欲,增強安全防震意識,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的基本特點。

  難點: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學方法

  讀圖(資料)分析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準備

  地理填充圖冊、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講述時事政治,對于我國的釣魚的島問題一直爭執(zhí)不休,大做文章的國家是哪個?并強調釣魚的島是我國的固有領土。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拋開愛恨,用地理的視角充分認識這個復雜的國家。

  過渡:我們應從哪些方面認識日本呢?請大家打開課本快速瀏覽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課教學

  【提問】看看教材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日本的?引導學生歸結為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經濟兩個方面。這是認識一個國家的基本方向。

  【環(huán)節(jié)一】認識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

  活動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圖和日本地形圖,設置任務讓學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征。

  活動二:日本的位置和組成對自然環(huán)境會有什么影響呢?讓學生同桌之間相互配合完成內容根據(jù)地圖和其他資料概括日本自然環(huán)境的基本特點。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日本輪廓和城市分布特點以及原因。

  活動四:播放視頻和圖像資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習俗。繼續(xù)認識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環(huán)節(jié)二】認識日本的火山地震狀況。出示火山地震帶分布圖,讓學生思考: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問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呢?引發(fā)學生思考。進一步引導學生看課本資料。

  【小組討論】1.探討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15圖文資料分析總結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資料。日本是如何防震減災的?我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我們應向日本學習哪些防震減災知識?

  (三)鞏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圖冊》相關內容;看圖思考: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有哪些優(yōu)勢和劣勢?

  (四)小結作業(yè)

  通過提問的方式回顧本節(jié)課內容。并說明作業(yè)任務:自然環(huán)境決定了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日本的經濟狀況怎樣?請大家課下做一個調查。帶著以下問題你們家有哪些日本產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產品?與同類產品相比,在價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為四個小組歸類做個統(tǒng)計圖表。

  六、板書設計

  第七章 第一節(jié):日本

  一、地理位置

  1.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 2. 大洲位置——亞洲東部

  二、地形特點

  1. 島國——四大島為主體

  2. 海岸線曲折——多優(yōu)良海港

  3. 山地地形為主 ---多火山、地震 日本多火山的利與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