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爱爱,欧美日韩一级大片,极品久久久久久,色黄网站,38激情网,日韩成人资源,日韩一级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時間:2022-08-21 19:54:49 六年級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匯總10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匯總10篇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對單元知識進行概括,建立知識結構;

  2、會解決實際問題;

  3、歸納整理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積極探索、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獲得收獲的成功感。

  教學重點: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歸納整理,形成知識脈絡。

  教學方法:引發(fā)矛盾,引入課題小組合作,歸納整理多元評價,建構知識應用實際,解決問題強化總結,拓展遷移。

  教學過程:

  一、引發(fā)矛盾,引入課題

  猜一猜:老師今年多少歲了?

  [投影]老師年齡數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奇數型質數,個位上的數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你們說老師今年多少歲了?

  猜這個謎語,我們需要哪些數學知識呢?

  說得有理,我們學過有關數的知識很多,就像剛才我們在猜謎時就用到了數的整除中的一些知識。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整理復習數的整除,板書:數的整除復習

  齊讀課題,你想到什么?

  那好吧,我們就開始復習。

  二、梳理知識,形成脈絡

  1、 集中呈現(xiàn)

  現(xiàn)在請大家以小組為學習單位,按照你們的想法,把學過的數

  的整除這部分知識整理在下發(fā)的紙上。(請大家認真討論商量,并由組長記錄)待會兒我們要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整理的既完整,又科學合理。巡視

  2、 逐個梳理

  1)小組活動:請大家在小組中,每人挑1至2個名詞說說意思。

  2)全班交流(根據學生的發(fā)言提示隨意在黑板上貼出各個名詞)

  3)整理完善知識結構

  在數的整除這部分首先學習的是整除,這是為什么?請大家討論一下,再推薦代表發(fā)言。(巡視,參與學生討論。)

  組織學生匯報交流、討論。

  提示:整除是基礎,整除前提下產生了約數與倍數,它們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逐步引出公倍數、公約數、最小公倍數、最大公約數、互質數、合數、質數、質因數、分解質因數、奇數、偶數等。)

  說得真好!這些知識之間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

  對于今天整理出來的數的整除脈絡圖,大家有什么想法?

  通過整理,可以使這部分知識更加條理化、系統(tǒng)化。

  3、 自學課本,看一看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問題?

  三、應用、解決問題

  1、填空題

  在1----20的自然數中,有( )個奇數,有( )個偶數,有( )個質數,有( )個合數,奇數中的( )是合數,偶數中的( )是質數,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的數是( )。

  2、能同時被2、5、3整除的最小兩位數是( ),最大三位數是( )。

  3、選擇題

 。1)一個合數的約數有( )

  A) 1個 B) 2個 C) 3個 D) 4個

 。2)如果a 和 b 是互質數,那么它們的最小公倍數是( )

  A) a B) b C) a b D) 1

  4、判斷題

 。1)整除一定是除盡,除盡不一定整除。 ( )

 。2)相鄰的兩個自然數一定互質。 ( )

 。3)所有偶數都是合數。 ( )

 。4)24分解質因數 24 = 22231 。 ( )

 。5)一個自然數的最大約數一定等于它的最小公倍數。 ( )

  5、把下面的數按照不同的標準分成兩類,你能想到幾種?

  2 15 8 17 20

  四、強化總結,拓展遷移

  今天我們共同上了一節(jié)數的整除的整理與復習課,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覺得大家特別聰明、好學,老師很高興與大家共同渡過了這美好的'40分鐘,而且我們已經是 多次合作,所以我想與大家做好朋友,你們愿意嗎?

  老師想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告訴大家,大家以后有什么問題都可以和我聯(lián)系,好嗎?

  老師的手機號碼是11位數字,每一位數字依次是:

  1)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2)最小奇數與最小質數的和;

  3)最小的自然數;

  4)質數中最小的兩個數的和;

  5)既是質數,又是偶數;

  6)最小質數與最小合數的積;

  7)有約數2 和3 的一位數;

  8)自然數中最小的奇數;

  9)最大約數與最小倍數都是 7 的數;

  10)所有自然數的約數;

  11)最大的一位數 。

  同學們以后有事需要老師幫忙,隨時call我。

  這節(jié)課上到這里可以嗎?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下冊第96~97頁例1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知道扇形統(tǒng)計圖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數量和總量之間的關系。

  2.能看懂扇形統(tǒng)計圖,并能從圖中獲取所需要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統(tǒng)計意識,感受統(tǒng)計的價值。

  教學重點:

  看懂扇形統(tǒng)計圖,知道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征,并能從統(tǒng)計圖中讀出必要的信息。

  教學難點:

  根據統(tǒng)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教學準備:

  課前統(tǒng)計本班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課前統(tǒng)計學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談話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頁情境圖,說說同學們正在干什么?

  2.在這些體育項目中,你喜歡什么活動?出示統(tǒng)計表,進行統(tǒng)計。(可在課前進行調查統(tǒng)計,利用Excel自動生成扇形統(tǒng)計圖)

  喜歡的項目

  乒乓球

  足球

  跳繩

  踢毽

  其他

  人數

  【設計意圖】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統(tǒng)計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為引出有關統(tǒng)計數據提供了現(xiàn)實背景。同時,采用真實的數據進行教學,可以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讓他們經歷數據收集、整理的.全過程,進一步體會到統(tǒng)計的意義和價值。

  二、整理數據,引入新課

  1.通過這張統(tǒng)計表,我們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預設:數量的多少對比:如喜歡乒乓球人數最多,喜歡足球的比喜歡踢毽的多2人等;數量求和:如喜歡乒乓球的和喜歡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較喜歡每種運動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多少,可以怎樣比較?

  3.如何計算喜歡各種運動項目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學生進行口算或筆算,完成統(tǒng)計表,并進行校對。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3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一個人去找工作時,他一般最關注什么?

  生:工資。

  生:工作環(huán)境和待遇。

  師:找工作時工資的多少往往是人們最關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公告上寫著:本超市工作人員月平均工資1000元,現(xiàn)招收員工若干。李叔叔一看條件不錯,就應聘做了超市的一名工作人員?傻谝粋月他只拿到工資500元,第二個月也只有600元,問了一些同事大部分都是600元,少數超過600元。他找到了超市副經理說:你們欺騙了我,我已經問過其他工人沒有一個工人的工資超過1000元,平均工資怎么可能是每月1000元呢?超市副經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員的工資表:

  某超市工作人員月工資如下表單位:元經理副經理員工A員工B員工C員工D員工E員工F員工G員工H員工I

  月工資30002000900800700700600600600600500

  問題1請大家仔細觀察表中的數據,討論回答下面的問題:

  (1)副經理說月平均工資1000元是否欺騙了李叔叔?

  (2)你有什么想法?

  生:剛才我算了一下,這11個數的平均數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資1000元沒有欺騙。

  師:對,我們學過平均數的知識,平均數是1000元是沒有錯。

  那為什么李叔叔只能拿到600元。大家可以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

  生:因為兩位經理的工資很高,帶動了員工的平均公資。

  師:,看來這組數據中,由于出現(xiàn)了兩個特別的數據,所以平均數1000不能真實反映大多數員工的工資水平,你認為應該用什么數反映這個超市的工資水平比較合理呢?請大家觀察這些數據的特點,然后說說你的想法。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痛過李叔叔在找工作時遇到的實際問題,使數學貼近生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幫助李叔叔的過程中感受到在這里平均數和中位數不能真實反映員工的工資水平,初步感受眾數產生的必要性!

  學生小組討論:

  生1:我們小組討論后認為用600元是比較好的,因為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個人。

  生2:我認為700元比較合理,因為它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

  師:大家分析的不錯,很有自己的想法。平均數會受一些特別偏大或偏小的數據的影響。那么李叔叔最有可能掙到多少錢?

  生:600元

  師:600在這里出現(xiàn)次數最多,它代表的是多數人的工資水平,所以600就是這組數據的.眾數。

  二、探究新知。

  板書:眾數。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提出這樣的問題,主要想通過工資表中出現(xiàn)次數最多的600理解眾的含義,進而理解眾數的意義!

  師:請大家試著說一說眾數的意義;然后教師小結出示概念。齊讀概念。

  師:現(xiàn)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三個統(tǒng)計量,那么,面對具體的問題,我們應該選擇哪個統(tǒng)計量來描述數據的集中趨勢呢、下面請看這個問題。

  五(2)班要選10名同學組隊參加集體舞比賽。下面是15名候選隊員的身高情況。(單位:米)

  1.41,1.41,1.41,1.44,1.45,1.4,1.48,1.49

  1.51,1.51,1.51,1.51,1.52,1.54,1.54

  你認為參賽隊員的身高是多少比較合適?

  學生小組合作。根據學生匯報,教師小結。從審美角度以及隊伍整齊觀點來看應以眾數1.51為標準選擇隊員身高會比較均勻。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小組活動給學生提供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使他們在思考,探究,討論。交流中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在實際問題中體會三個統(tǒng)計量的區(qū)別和他們各自的適用限度,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感受和體會數學中美的因素】。

  三、分析數據,嘗試統(tǒng)計決策。

  師:同學們,全世界都關注的奧運會就要在北京召開了,我國的體育健兒正在緊張的訓練,準備迎戰(zhàn)奧運會。國家隊的教練想在兩名優(yōu)秀的射擊運動員中選擇一名去參加比賽:(出示兩名運動員成績)

  甲:9.5109.49.59.79.59.49.39.49.3

  乙:109108.39.89.5109.88.79.9

  看到兩名運動員的成績,大家能否猜想一下,教練會選擇誰去呢?

  生1:我認為會選甲,甲的成績很高。

  生2:我想會選乙,乙打中10環(huán)的多。

  生3:我想應該看看他們的平均分。

  師:大家說的很好,大膽的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讓我們用掌聲來鼓勵他們。那我們就先從平均數入手,大家動手做一做,看看他們的平均數是多少?(可以同桌合作)

  生:老師,平均數一樣,都是9.5。

  師;平均數一樣我們該怎么辦呢?

  生1:看眾數。甲的眾數是9.5。

  生2:9.4也出現(xiàn)三次,9.4也是眾數。那兩個都是眾數嗎?

  師:當然,眾數可以不止一個。也可以沒有,比如說我們班前五名同學的成績就沒有重復的,那自然就沒有眾數了。

  生:乙的眾數是10,所以乙獲勝的機會大一些。

  師:在平均數相同時,我們應該看眾數。

  【設計意圖:通過一組練習,使學生能靈活選擇適當的統(tǒng)計量表示一些數據的特點,并從數據的波動大小中,體現(xiàn)概率的可能性。讓學生能根據統(tǒng)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作出決策。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并從解決問題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熱愛數學!

  四、學生暢談收獲。

  五: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眾數這一統(tǒng)計量,并且通過練習理解了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這三個統(tǒng)計量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根據我們分析數據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確選擇合適的統(tǒng)計量。

  案例反思: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教學開始,我提出的是一個生活中的真實問題。讓學生在參與中引發(fā)他們的理性認識,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學生對月工資水平的認知沖突,發(fā)現(xiàn)單靠平均數來描述數據特征有時是不合適的。讓學生從具體問題中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在分析討論中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眾數的概念,我沒有直接給出,而是通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建構的,這樣做使學生逐步體會到這三個統(tǒng)計量都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但描述的角度并不相同,三者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同時也滲透出了他們的優(yōu)越性與局限性?梢员容^全面、正確地理解所學知識。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思考總結,如射擊隊員的選擇,數據越多,頻率越穩(wěn)定。如能經過更多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根據方差的特點由數據的穩(wěn)定性及波動大小再考慮一下其他因素,可能結果會不一樣。對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以補充,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作為參與者,主動加入到學生的討論中,對學生的認識起到幫助和促進的作用。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4

  第1課時

  圓柱的認識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教材第17頁圓柱的認識、第18頁例1和第19頁例2。

  內容簡析

  圓柱的認識:通過觀察物體的形狀,初步認識圓柱。

  例1:通過觀察圓柱,認識圓柱的側面、底面和高。

  例2:通過觀察圖形,掌握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的側面、底面和高;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系。

  2.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交流,讓學生自主探究,掌握學習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以及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系。

  難點: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系,建立圓柱的空間觀念。

  教法與學法

  1.在教法上,應加強直觀演示和操作,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圖形,幫助學生建立圓柱的表象,再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發(fā)現(xiàn)并總結出圓柱的特征。

  2.在學法上,學生把觀察和動手操作相結合,通過摸一摸、量一量、畫一畫等實踐操作活動認識圓柱的特征。本節(jié)課也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加強小組合作與交流。

  承前啟后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chuàng)設,導入課題

  實物展示法:

  教師拿出一個做好的圓柱模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圓柱;緊接著讓學生觀察這個圓柱的特征,觀察圓柱的組成。(學生觀察并獨立思考)

  學生1:圓柱由三部分組成:兩個圓和一個曲面。

  學生2:兩個圓的面積相等。

  學生3:……

  教師表揚并鼓勵學生的回答!酒肺:用觀察實物的方式導入,讓學生看到了真實的物體,使學生對圓柱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時用動作摸一摸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件展示法:

  1.課件出示“旋轉門”的畫面,引導聯(lián)想: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圓柱的形成)

  我看到了旋轉門,想到了它轉起來會形成一個圓柱。

  2.課件出示:比薩斜塔、客家圍屋、立柱、蠟燭、水杯等。課件抽出圓柱的幾何模型。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圓柱。(板書課題)【品析:課件展示的效果是使圖形更加形象具體,學生一目了然,對于圖形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準確和深刻,有助于學生對于圓柱的學習和研究!

  動手操作法:

  讓學生拿出所帶的硬紙板、直尺、剪刀、圓規(guī)等學具,小組合作,教師引導動手制作圓柱的模型。

  小組展示制作成果,教師給予評價!酒肺:親自動手操作制作圓柱模型不僅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圓柱,而且讓學生有一種喜悅的成就感。同時,對下面觀察總結圓柱的組成和特征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教學例1

  (1)整體感知圓柱

  ①談談圓柱,大家知道什么是圓柱嗎?請同學說說你理解的圓柱。

 、谡艺覉A柱,請同學找出生活中圓柱形狀的物體。

  引導學生閱讀觀察教材第17頁幾個圓柱物體的圖形,認識圓柱。

  (2)教學例1:

  出示教材第18頁例1:觀察一個圓柱形的物體,看一看它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有什么特征。

 、僬J識圓柱的面。

  師:請同學摸摸自己手中圓柱的表面,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師:指導看書,再次觀察例1中的圖形,引導歸納。(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圓柱的曲面叫側面。)

 、谡J識圓柱的高

  引導學生觀察例1中的圓柱,根據圖形上的提示認識圓柱的高,再根據例1中的高找到自己手中圓柱的高。結合教材回答什么叫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歸納小結并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總結:圓柱是由3個面圍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品析:此教學環(huán)節(jié)先運用提問交流的方式引出認識圓柱,再聯(lián)系生活實物模型,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自己所制作的圓柱模型來認識圓柱的組成和特征,使學生記憶更加深刻!

  ◎教學例2:圓柱的側面展開

  (1)動手操作:請同學分小組拿出有商標紙的圓柱形實物,把商標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反饋后討論:展開后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樣剪的?展開后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是怎樣剪的?

  (2)操作探究: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

  師生一起把展開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在重復操作中觀察。

  歸納: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3)延伸發(fā)現(xiàn):展開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邊長與圓柱的'關系。

  (4)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并觀察教材第19頁例2。

  總結: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品析:此環(huán)節(jié)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動手實踐的機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與思考,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活動體驗,讓學生動手操作推導出圓柱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于底面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通過這樣的活動體驗,讓學生經歷學習數學的過程!

  三、反饋質疑,學有所得

  在認識了圓柱,學習完例1、例2的基礎上,讓學生及時消化吸收,教師提出質疑,師生共同系統(tǒng)整理。

  質疑一:圓柱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圓柱有什么特征?

  師生共同總結:圓柱是由3個面圍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質疑二: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什么形狀?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有什么關系?

  師生共同總結:圓柱側面展開后得到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四、課末小結,融會貫通

  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圓柱,學習了圓柱的基本特征和圓柱的側面展開圖,你能說說你的收獲嗎?找兩個學生暢談本課時的收獲,教師對其進行補充完成課堂的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

  1.圓柱的組成及特點:圓柱是由3個面組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圓柱的底面都是圓,并且大小一樣。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2. 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圓柱的側面沿高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銜接下一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給大家留一個思考的話題:

  什么叫作圓柱的表面積?包括哪幾個面?

  五、教海拾遺,反思提升

  回味課堂,發(fā)現(xiàn)亮點之處:兩次質疑的討論使學生的學習進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過程,這次內化把圓柱的基本特征和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的有關知識真正掌握了。

  反思過程,有待改進之處:在教學中,應多給予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和思考的同時,教師應進行相應的提問,這樣學生學習的印象才能更深刻,學習的知識才會更扎實。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2~4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能正確地讀、寫正數和負數;知道0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3.結合負數的歷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情感和數學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負數的意義。

  教學設備:班班通

  教學過程:

  一、談話交流

  談話:同學們,剛才一上課大家就做了一組相反的動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數學課我們就從這個話題聊起。(板書:相反。)我們周圍有很多的自然和社會現(xiàn)象中都存在著相反的情況,請看屏幕:(播放圖片。)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車的站點有人上車和下車;繁華的街市上有買也有賣;激烈的賽場上有輸也有贏……你能舉出一些這樣的現(xiàn)象嗎?

  二、教學新知

  1.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1)引入實例。

  談話:如果沿著剛才的話題繼續(xù)“聊”下去的話,就很自然地走進數學,我們一起來看幾個例子(出示)。

 、 六年級上學期轉來6人,本學期轉走6人。

 、 張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虧損200元。

 、 與標準體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華輕了 1.8千克。

  ④ 一個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這些相反的.詞語和具體的數量結合起來,就成了一組組“相反意義的量”。(補充板書:相反意義的量。)

 。2)嘗試。

  怎樣用數學方式來表示這些相反意義的量呢?

  請同學們選擇一例,試著寫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認識正、負數。

 。1)引入正、負數。

  談話:剛才,有同學在6的前面寫上“+”表示轉來6人,添上“-”表示轉走6人(板書:+6 -6),這種表示方法和數學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紹:像“-6”這樣的數叫負數(板書:負數);這個數讀作:負六。

  “-”,在這里有了新的意義和作用,叫“負號”。“+”是正號。

  像“+6”是一個正數,讀作:正六。我們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寫(板書:6)。其實,過去我們認識的很多數都是正數。

 。2)試一試。

  請你用正、負數來表示出其它幾組相反意義的量。

  寫完后,交流、檢查。

  3.聯(lián)系實際,加深認識。

 。1)說一說存折上的數各表示什么?(教學例2。)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舉出一組相反意義的量,并用正、負數來表示。

 、 同桌交流。

 、 全班交流。根據學生發(fā)言板書。

  這樣的正、負數能寫完嗎?(板書:… …)

  強調指出:像過去我們熟悉的這些整數、小數、分數等都是正數,也叫正整數、正小數、正分數;在它們的前面添上負號,就成了負整數、負小數、負分數,統(tǒng)稱負數。

  4.進一步認識“0”。

 。1)看一看、讀一讀。

  談話: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屏幕: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氣溫情況(出示)。

  哈爾濱: -15 ℃~-3 ℃

  北京: -5 ℃~5 ℃

  深圳: 12 ℃~23 ℃

  溫度中有正數也有負數,請把負數讀出來。

 。2)找一找、說一說。

  我們來看首都北京當天的溫度,“-5 ℃”讀作:“負五攝氏度”或“負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溫度計上找出這兩個溫度所在的刻度嗎?(出示溫度計,沒有刻度數)為什么?

  現(xiàn)在你能很快找出來嗎?(給出溫度計的刻度數,生到前面指。)

  說一說,你怎么這么快就找到了?

  (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嗎?

  (3)提升認識。

  請學生觀察溫度計,說一說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強調:以0℃為分界點,零上溫度都用正數來表示,零下溫度都用負數來表示。(或負數都表示零下溫度,正數都表示零上溫度。)

  “0”是正數,還是負數呢?

  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強調:“0”作為正數和負數的分界點,它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4)總結歸納。

  如果過去我們所認識的數只分為正數和0的話,那么今天我們可以對“數”進行重新分類:

 。ㄍ晟瓢鍟#

  5.練一練。

  讀一讀,填一填。(練習一第1題。)

  6.出示課題。

  同學們,想一想,今天你學習了什么新知識?認識了哪位新朋友?你能為今天的數學課定一個課題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并選擇板書課題:認識負數。

  7.負數的歷史。

 。1)介紹。

  其實,負數的產生和發(fā)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配音播放):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和運用負數的國家,早在20xx多年前,我國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中對正數和負數就有了記載。魏朝數學家劉徽在該書的注文中則更進一步地概括了正、負數的意義:‘兩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負以名之!糯盟慊I表示數,這句話的意思是:‘兩種得失相反的數,分別叫做正數和負數!⑶乙(guī)定用紅色算籌表示正數,黑色算籌表示負數。由于記錄時換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紀,數學家還創(chuàng)造了在數字上面畫斜杠來表示負數的方法。國外對負數的認識經歷了曲折的過程,并且也出現(xiàn)了各種表示負數的形式,直到20世紀初,才形成了現(xiàn)在的形式。但比中國晚了數百年!”

  (2)交流。

  簡單了解了負數的歷史,你有什么感受?

  三、練習應用

  今天,負數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依然有著廣泛的用途。讓我們就一起走進生活,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逐一出示:

  1.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題。)

  通常,我們規(guī)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為0米,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記作_____________;吐魯番盆地大約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應記作_____________。

  2.表示溫度。(練習一第2題。)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溫度是零上126℃,記作_________℃, 夜間的平均溫度為零下150℃,記作_____________℃。

  3.(出示電梯按鈕圖)小紅的家在五樓,儲藏室在地下一樓。如果她要回家,按哪個按鈕?如果到儲藏室取東西呢?

  4.表示時間。(練習一第3題。)

  5. “凈含量:10±0.1g”表示什么意思?

  四、總結延伸

  1.學生交流收獲。

  2.總結。

  簡要、具體地評價學生的收獲,并強調:關于負數,生活中還有更廣泛的應用;走進負數,還有更多的知識等待我們去探索,相信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會有更多的收獲。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6

  (1)兩個質數的和是39,這兩個質數的積是( )。

  分析 本題考查的是質數的意義及數的奇偶性等知識。

  兩個數的和是39,說明這兩個數一個數是奇數,一個數是偶數,因為它們都是質數,所以其中的偶數只能是2,則奇數是39-2=37,37×2=74。

  解答 74

  (2)120的因數有( )個。

  分析 求一個較小數的因數的個數一般用列舉法,但求較大數的因數的個數時,一般用分解質因數法,即先把120分解質因數:120=2×2×2×3×5,然后借助每個因數的個數來計算。因數2的個數是3個,因數3的個數是1個,因數5的個數也是1個,120的因數的個數為(3+1)×(1+1)×(1+1)=16(個)。

  解答 16

  ⊙探究活動

  1.課件出示題目。

  (1)一個長方體木塊,長2.7 m,寬1.8 m,高1.5 m。要把它切成大小相等的正方體木塊,不許有剩余,正方體的棱長最大是多少分米?

  (2)學校六年級有若干名同學排隊做操,3人一行余2人,7人一行余2人,11人一行也余2人。六年級最少有多少人?

  2.明確探究要求。(小組合作、思考、交流)

  (1)這兩道題分別考查什么知識?

  (2)怎樣解決這兩個問題?

  (3)具體的解答過程是怎樣的?

  3.匯報。

  (1)先匯報前兩個問題。

  預設

  生1:第(1)題考查的是應用因數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2:第(2)題考查的是應用倍數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3:根據題意,正方體的最大棱長應該是長方體長、寬、高的最大公因數,所以先把相關長度轉換單位,用整數表示,然后求長、寬、高的最大公因數。

  生4:根據題意,六年級人數比3、7、11的最小公倍數多2,所以先求出3、7、11的最小公倍數,再加2就可以了。

  (2)嘗試解答。(關注學生求三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或最小公倍數的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點撥)

  (3)匯報解答過程。(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預設

  生1:2.7 m=27 dm,1.8 m=18 dm,1.5 m=15 dm。因為27、18、15的最大公因數是3,所以正方體的棱長最大是3 dm。

  生2:因為3、7、11的最小公倍數是3×7×11=231,231+2=233(人),所以六年級最少有233人。

  4.小結。

  解答此類問題,關鍵要弄清考查的是因數的知識還是倍數的知識,同時要會求兩個或三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及最小公倍數。

  ⊙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掌握了因數與倍數的相關知識,我們學會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

  ⊙布置作業(yè)

  教材75頁5、9題。

  板書設計

  因數、倍數、質數、合數

  因數和倍數質數——質因數合數——分解質因數1公因數互質數最大公因數倍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征。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7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提問導入

  1.提問激趣。

  根據“甲是乙的”,你能想到什么?

  預設

  生1:乙是甲的。

  生2:甲比乙少,乙比甲多。

  生3:甲是甲、乙之差的5倍。

  生4:甲是甲、乙之和的。

  生5:乙比甲多20%。

  ……

  2.導入新課。

  這節(jié)課我們復習用分數和百分數的知識解決問題。[板書課題:解決問題(二)]

  ⊙回顧與整理

  1.分數(百分數)的一般應用題。

  (1)分數(百分數)乘法應用題的特征及解題關鍵各是什么?

 、偬卣鳎阂阎獑挝弧1”的'量和分率,求與分率所對應的實際數量。

 、诮忸}關鍵:準確判斷單位“1”的量。找準所求問題對應的分率,然后根據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正確列式。

  (2)分數(百分數)除法應用題的特征及解題關鍵各是什么?

  ①特征:已知一個數和另一個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耙粋數”是比較量,“另一個數”是標準量。求分率或百分率,就是求它們的倍數關系。

 、诮忸}關鍵:從問題入手,理清把誰看作標準量,也就是把誰看作單位“1”,誰和單位“1”的量作比較,誰就是被除數。

  (3)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常見題型有哪些?如何解答?

 、偾蠹资且业膸追种畮(百分之幾):甲÷乙。

 、谇蠹妆纫叶(少)幾分之幾:(甲-乙)÷乙或(乙-甲)÷乙。

 、垡阎妆纫叶(少)幾分之幾,求甲:乙×。

 、芤阎妆纫叶(少)幾分之幾,求乙:甲÷。

 、萸蟀俜致省

  發(fā)芽率=×100%

  小麥的出粉率=×100%

  產品的合格率=×100%

  出勤率=×100%

 、耷罄ⅲ豪ⅲ奖窘稹晾省習r間

  2.分數應用題的特例——工程問題。

  (1)什么是工程問題?

  明確:工程問題是探討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三個數量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應用題。

  (2)解決工程問題的關鍵是什么?

  明確:把工作總量看作單位“1”,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時間的倒數,然后根據題目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公式解題。

  (3)工程問題的數量關系式有哪些?

  預設

  生1: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

  生2:工作效率=工作總量÷工作時間

  生3: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效率

  生4:合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8

  設計說明

  “反比例”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和“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理念,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機會。

  1.借助定義、實例,滲透函數思想。

  教學伊始,借助正比例的意義和生活實例,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函數思想,充分理解成正比例關系的兩種量的比值不變的特點,為學生探究成反比例關系的兩種量之間的關系以及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和特點奠定良好的基礎。

  2.借助具體情境,在觀察、討論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教學中,通過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討論中發(fā)現(xiàn)“把相同體積的水倒入底面積不同的杯子中,水面的高度不同”及“杯子的底面積×水的高度=水的體積”這一規(guī)律,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歸納、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及特點。

  3.借助已有的學習經驗總結反比例關系式。

  因為正、反比例體現(xiàn)的都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之間的關系,且正比例關系表達式學生已經掌握,所以在總結反比例關系表達式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自己總結出反比例關系表達式,體驗成功的喜悅。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玻璃杯 直尺 水 實驗記錄單

  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

  1.復習。

  課件出示:一個圓柱形水箱,底面積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這個水箱能裝水多少立方米?

  (1)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2)提問:你是根據什么公式進行計算的?

  預設

  生: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3)師追問:圓柱的體積、底面積和高之間還有怎樣的數量關系呢?在什么情況下其中的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

  預設

  生1:底面積=圓柱的體積÷高,高=圓柱的體積÷底面積。

  生2:如果底面積一定,圓柱的體積與高就成正比例;如果高一定,圓柱的體積與底面積就成正比例。

  2.引入課題。

  如果圓柱的體積一定,那么底面積與高又成怎樣的關系呢?這就是本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反比例)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有關圓柱的體積問題以及列舉圓柱的體積、底面積和高之間的.關系,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完整性的同時,為新知的學習作鋪墊。

  ⊙探究新知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關系的量。

  (1)課件出示教材47頁例2,引導學生結合問題進行觀察。

  師:觀察情境圖,理解圖意后,觀察下表,先一行一行地觀察,再一列一列地觀察,并思考下面的問題。

  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變化情況如下表。

杯子的底面積/cm2


10


15


20


30


60



水的高度/cm


30


20


15


10


5



  ①表中有哪兩種量?

  ②水的高度是怎樣隨著杯子底面積的大小變化而變化的?

 、巯鄬谋拥牡酌娣e與水的高度的乘積分別是多少?

  (2)學生思考后在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預設

  生1:有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這兩種量。

  生2:杯子的底面積增大,水的高度降低;杯子的底面積減小,水的高度升高。

  生3:相對應的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乘積都是300,是一定的,也就是杯子的底面積×水的高度=水的體積(一定)。

  (4)明確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

  因為水的體積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隨著杯子的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杯子的底面積增大,水的高度反而降低;杯子的底面積減小,水的高度反而升高。但是無論怎樣變化,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的乘積總是一定的,所以我們就把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這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抽取游戲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理解抽取問題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決有關簡單的問題。

  2.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抽取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抽取問題的基本原理。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

  盒子里有同樣大小的紅球和藍球各4個。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個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幾個球?

  1.猜一猜。

  讓學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幾個球。

  2.實驗活動。

 。1) 一次摸出2個球,有幾種情況?

  結果:有可能摸出2個同色的球。

 。2) 一次摸3個球,有幾種情況?

  結果:一定能摸出2個同色的球。

  3.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啟發(fā):摸出球的個數與顏色種數有什么關系?

  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只要摸出的球比它們的顏色種數多1,就能保證有兩個球同色。

  二、做一做

  第1題。

 。1) 獨立思考,判斷正誤。

 。2) 同學交流,說明理由。

  第2題。

 。1) 說一說至少取幾個,你怎么知道呢?

 。2) 如果取4個,能保證取到兩個顏色相同的球嗎?為什么?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文練習十二第1、3題。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0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談話揭題

  上節(jié)課,我們從意義、讀法、寫法、大小比較、改寫以及省略尾數保留近似數等幾個方面復習了整數的相關知識,這節(jié)課我們按類似的思路來復習小數的相關知識。(板書課題:小數的認識)

  ⊙回顧與整理

  1.小數的意義。

  過渡:同學們,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數表示物體個數的時候,例如:我吃了半個蘋果,做一件上衣要用一米半的布料……提問:半個、一米半怎樣來表示呢?誰來說說小數的意義?

  預設

  生1:半個可以用0.5來表示,一米半可以用1.5來表示。

  生2:把整數“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幾份是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可以用小數來表示。

  2.小數的數位順序表。

  師:小數的數位順序表是怎樣的?誰能把整數、小數的數位順序表補充完整?

  (課件出示數位順序表,小數部分留白。指名回答,師填充)

  3.小數的讀法和寫法。

  (1)師:怎樣讀小數?怎樣寫小數?

  預設

  生1:讀小數的時候,整數部分按照整數的讀法讀,小數點讀作“點”,小數部分按從左到右的順序順次讀出每一個數位上的數字。

  生2:寫小數的時候,整數部分按照整數的寫法寫,小數點寫在個位的右下角,小數部分順次寫出每一個數位上的.數字。

  (2)寫小數時需要注意什么?

  (空位用“0”補足)

  4.小數的分類。

  (1)誰知道根據小數部分的位數是否有限,小數可以分成哪幾類?

  預設

  生:根據小數部分的位數是否有限,小數可以分成“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兩類。

  (2)誰能舉例說明什么是有限小數?什么是無限小數?

  預設

  生1:小數部分的位數是有限的小數,叫做有限小數。例如:21.7,35.3,0.13都是有限小數。

  生2:小數部分的位數是無限的小數,叫做無限小數。例如:8.33…,3.1415926…都是無限小數。

  (3)無限小數還可以再細分嗎?如果細分,那么可以分成哪幾類?

  預設

  生:無限小數可以分為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和循環(huán)小數。

  (4)關于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和循環(huán)小數,你都了解哪些知識?

  預設

  生1:一個數的小數部分,數字排列沒有規(guī)律且位數無限,這樣的小數叫做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例如:π

  生2:一個數的小數部分從某一位起,一個數字或者幾個數字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xiàn),這樣的小數叫做循環(huán)小數。例如:2.555… 0.0333… 17.109109…

  生3:一個循環(huán)小數的小數部分依次不斷重復出現(xiàn)的數字叫做這個循環(huán)小數的循環(huán)節(jié)。

  例如:3.99…的循環(huán)節(jié)是“9”,0.5454…的循環(huán)節(jié)是“54”。

  5.小數的性質。

  (1)師:誰能說說小數有怎樣的性質?

  預設

  生: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2)理解小數的性質時,應該注意什么?

  (提示:要注意是“小數的末尾”,而不是“小數點的后面”)

  6.小數點位置的變化。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3-14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6-17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6-30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通用)08-26

【精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四篇08-22

【精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三篇08-22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10篇)06-07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9篇)03-01

關于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09-02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6篇)02-18